一旦取消食盐专营会否影响公众健康
http://news.qm120.com2010-01-21 09:47:16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孟庆普
新年刚过就有消息传出: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在即,食盐专营体制或将终止。家家都有一个盐罐子,同时,食盐加碘又承载着消除碘缺乏病的重任,食盐专营一旦取消,会否影响百姓生活和防病工作?
方便消费者选择质优价廉产品
近日有报道称:“由国内28家盐企签署的《全国部分大中型制盐企业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建议》,已于去年12月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中盐总公司已要求各省级公司作好放开专营的准备。”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则表示,方案的大体框架已经完成,今年将视情况上报国务院批准,盐业流通走向市场化的方向已经确定。
中国地方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吉祥认为,食盐专营体制一旦终止,不管个体、国企、民企,还是外资,都可以投身到食盐的直接经营中去,市场食盐价格很可能因竞争机制的引入而下降。同时,食盐市场放开也有利于厂家竞争,方便消费者自由选择好的产品。
记者在北京、石家庄等地调查得知,市场销售的加碘食盐一般为1.5元/500克左右。专家说,食盐出厂价与市场零售价差距很大。目前全国约有100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出售食盐给专营盐业公司的价格为400元~500元/吨,盐业公司往食盐中加碘后再供应给零售终端的批发价约为2000元/吨,零售商卖给普通消费者则接近3000元/吨。经过中间经营环节,盐价涨了近6倍,绝大部分利润都集中在各级盐业公司垄断的销售环节。陈吉祥认为,一旦市场放开,盐业公司的专营优势不再,食盐降价不可避免。
食盐专营15年毁誉参半
根据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各级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食盐专营工作,主要包括定点生产,批发许可,生产、分配调拨、库存实行指令性计划等一系列制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宣教处处长张兆军介绍,我国大多数地方缺碘,而盐业资源很丰富,盐业企业很多,其中一些企业为牟利,用非碘盐冲销市场。因此,国家赋予盐业公司(盐业主管机构)以专营方式在食盐中强制性加碘,一度被认为是消除碘缺乏病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
陈吉祥说,在食盐中加碘后,我国碘缺乏病发病率虽然呈直线下降,但业内对食盐专营体制却一直存有争议。原因在于,这种体制在实施中并未能完全解决当初政府希望其解决的碘盐普及难问题。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有分析认为,专营制度使盐业公司政企不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各盐业公司为获取利益最大化,一手握着计划的权,一手赚着市场的钱,“专营成了专利(利益的利)”。比如,盐业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高额利润,把凡是绕开他们销售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碘盐和工业盐统统称为“私盐”,并重点打击。而真正需要他们服务的偏远落后地区,比如青海、新疆的偏远地区,合格碘盐的普及和市场净化工作却没有很好跟进,致使很多人长期食用无碘盐和工业盐,碘缺乏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陈吉祥透露,盐业体制改革并非新话题。考虑到法律法规调整、防病等综合因素,决策部门一直在反复调研,力求未来出台的改革方案能够尽量完善,避免对市场供应及防病工作带来影响。
市场放开考验政府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食盐专营体制可能终止的消息备受媒体关注,不少门户网站甚至专门开辟专栏持续。相关报道形成鲜明的“两派”:主张取消食盐专营的一方认为,如果能够放开市场,让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既能降低食盐价格,还能利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优势,“让缺碘地区吃上碘盐,不缺碘的地区能方便买到非碘盐”;另一方则认为,对食盐实行专营的这些年里,食盐很少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在没有成熟的消费群体(消费者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能自觉选择食用碘盐)、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政府市场管理部门能有效地保证合格碘盐供应)的情形下,专营是最现实有效的机制。”
陈吉祥坦陈自己主张取消食盐专营。他说,市场放开,对百姓的好处显而易见,关键是政府部门要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市场放开后,可由国家制定市场指导价,然后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由质检部门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行监管;销售环节则由工商部门发证,对市场进行监管;餐饮环节则由食品药品监管局进行监管等。
张兆军认为,食盐专营体制一旦终止,对食盐安全、防病工作的影响现在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放开必然对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对卫生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加大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自觉选择食用碘盐或者非碘盐;另一方面,应强化病情监测,设定科学、因地制宜的碘盐浓度标准,为相关部门管理执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