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医骗人伎俩
http://news.qm120.com2009-04-17 11:01:33 来源:全民健康网
——2008年8月10日,进城务工的陈某送妻子小杨到居住地附近一诊所生产,结果产程延长导致胎儿缺氧,接生者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产妇出现大出血病危,胎儿死亡。
经贵阳市卫监执法部门核实,该诊所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非法开展产科手术;非法聘用非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王某、聂某从业,2名毫无产科技能的非卫生技术人员鲁莽为产妇接生导致惨祸发生;
——2008年4月29日,家住新添寨的一位老人因出现咳嗽症状,在家人陪同下到距家不远的诊所打点滴,结果在点滴过程中出现胸闷,15分钟后,“120”医护人员赶到时,老人已停止呼吸。执法人员在查封该诊所药品时,看到药柜里爬满了蟑螂。
——2008年11月,家住修文偏僻农村的68岁老人脚趾上长了个“鸡眼”,因轻信黑医的“祖传秘方”,稀里糊涂地涂上了“神药”,结果脚趾严重溃烂,导致左足趾干性坏死。为保住老人生命,贵阳中医二附院骨科只得为老人进行左前足截肢手术。
——2008年2月,黔西进城务工农民马某发现5岁的儿子患感冒,便到居住地二戈寨一诊所求治。孩子输液刚5分钟,出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症状。20分钟后,孩子停止了呼吸。后经医学鉴定,孩子的死因为药物过期。
记者了解到,2008年贵阳地区监督检查非法行医行为全年警告342家(次),行政罚款206家,罚款金额为52.19万元,责令暂停执业活动8人,取缔“黑诊所”和牙科等医疗机构136家,没收药品、器械196件(箱)。
贵阳地区近年来一直对黑诊所采取严厉打击,为何仍有这么多的就医者选择黑诊所就医?本报记者分头对贵阳市东山片区、沙冲路附近的部分诊所进行调查:经对18个到诊所看病的患者进行初步统计得知,选择到个体小诊所就医的人中,16人是居住在附近的进城打工低收入人员,比例达到95%以上。
在沙冲路一诊所,因患感冒正在治疗的小李说:“离开家乡到贵阳当“背篼”,一个月就挣几百元钱,先顾娃儿上学和吃饭,哪点有闲钱敢到正规医院去看病哦!小诊所拿点药便宜又方便。”
东山片区一家烧烤店的打工仔告诉记者,他就住在附近,周围的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是在附近几家小诊所看病。他说:“除非病情非常严重,才会到大医院治疗。”
北京一媒体日前对一些建筑工地的100名民工进行调查,85%的农民工表示看病会选择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
【专家点评】非法行医经过严厉打击,虽然泛滥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问题仍较为严重,“黑诊所”选定的目标是低收入群体,受骗的结果让这些本来生活就很艰辛的人群受到双重危害。
非法行医事件在我市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其背后存在着的生存和利益关系:首先,现有医政管理法律、法规出台时间较早,对非法行医处罚力度仅限于罚款或者查封。结果导致,执法人员取缔以后再开门再取缔的循环,缺乏有效的惩治措施和手段;非法行医成本低,违法人员与执法检查“藏猫猫”,规避检查使得非法行医行为愈来愈具隐蔽性: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血压计、百余元的药品就是一个诊所,就是依法查封没收也不值钱;“黑诊所”大多开设在低收入人群聚集的城乡接合部,由于收入和医疗知识有限等原因,有病乱投医,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的性病患者为了个人隐私专找地下黑诊所就医,成为黑诊所敲诈的对象,结果花钱并没有治好疾病,延误了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等。
专家提醒,合格的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师资格证必须上墙便于群众监督。患者就医前一定要选择有合法行医资质的社会医疗机构,注意察看诊所内是否悬挂有效的证件;索要并保存好就医发票,以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各界声音】
省人大代表董丽: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百姓生活无小事”。
完善法规、秉公执法是打击非法行医的有力措施。要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黑诊所”、“黑医”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决不能心慈手软。
省政协委员夏小平:这么多年来,非法行医之所以屡禁不止,如此猖獗,根本原因还是打击力度不够,与我市卫生监督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有关。
现阶段卫生监督工作量大,应急性监督工作多,卫生监督工作长期处于繁重、应急状态。贵阳市卫监所从事医疗机构监督工作的执法人员只有6人,除了对市管224家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外,还有督促、指导10个区(县、市)卫生监督的工作;同时,还要受理日常和紧急投诉举报案件;另外,兼任食品卫生、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省政协委员蒋小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经常在医院里看到一些“非法行医”的受害者。非法行医的害处非常大,由于病人在“黑医”处接受了错误的治疗,延误了治疗和抢救时机,往往再送大医院抢救已经来不及。
执法部门不应把“加大打击力度”作为一句口号来喊,而要扎扎实实地把取缔非法行医工作落到实处,把百姓健康安全真正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