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府网站和违法药商们的“曝光”战
http://news.qm120.com2009-08-16 13:59:21 来源:全民健康网
宋刚拒绝了饭局和礼物,他不给对方回旋余地:这条信息是确实存在的,单位有规定绝不能删。他的担心是,面对的药商和医院“水都很深,言语上一旦有闪失被录音公之于众就会很不利”。
厂家之外,一些媒体的人也会辗转要求。他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说大家都是同行希望给个面子,另一些则说“我们媒体刊登的原信息已经删了,转载者必须删”。
媒体之外,形形角色参与其中。有的厂家甚至搞掂了工商局或者报社,真的撤销了查处它的公告或者报道,就此要求“阳光中国”。
对此宋刚的应对之道是,要求媒体或者工商局出具公函。有的媒体确实发来了公函,但要求的证据不足。最让宋刚哭笑不得的是,他们向一家媒体核实,发现以这家媒体名义发来的公函和公章都是假的。
甚至还有试图加入阳光并打入内部的“间谍”,宋刚们要对此作出甄别。“阳光中国”的工作人员总结了被曝光者提出的七种武器:金钱、权力、苦肉计、律师函、公关公司、媒体说情、或称原信息发布者已撤销。
找关系托门路的非常之多,一个帖子不删是很难的。“阳光中国”工作人员称,至今它删除过12万条消息中的3条,都是被曝光者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各级领导打招呼,实在顶不住才删了的。
来自外部的全部压力几乎都顶住了,危险容易出自内部。比如药商厂家开出每条5万收买其内部员工。“轻轻按一下就能挣到几万块,对内部工作人员是个巨大的诱惑。”一位“阳光中国”负责人说,“我们只要收一分钱就完了。”
在内部,“动心”的员工被称为动摇分子,一旦发现绝不放过。“阳光中国”内部制定了严厉的“十大铁律”,从开除到诉诸法律途径,绝不给改过自新的机会。事实上这工作本身就压力重重,一些员工害怕遭到药商医院的报复,都不敢用真名。
它的现实与未来
但“阳光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有足够的理由去顶住压力,即使是像和济堂带来的诉讼压力。“阳光中国”律师在和济堂诉案中当庭指出:“芯武器”多处涉嫌违法宣传,“网友发帖属于对原告产品正当的批评和评论”。
8月10日北京西城区法院出炉的判决驳回了和济堂的诉讼请求,列举了和济堂曾被有关部门通告的劣迹,“阳光中国”胜利了。“阳光中国”的(网友) 之间是自治组织,版主也是网友,自治核实、相互监督。判决书某种程度上对此作了肯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被告开辟的栏目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事实上从审批到发帖,我们需要发言者提供详尽的资料,非常之严格。”“阳光中国”酝酿下一步在“阳光中国”实现实名发帖,以期大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还酝酿将“阳光”投射到数码产品和房地产领域。“阳光中国”筹备运行至今,公开了医药市场很不阳光的一面。比如,产以福建、河南、浙江为多。黑医院,则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虚品的东西比还要挣钱,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田玉成说。按照“阳光中国”的统计,每一个虚假产品在北京做广告后,只要有12个人去买,就能收回成本,事实上厂家已经把罚款计入到成本当中。“阳光中国”还总结了另一些规律。比如,医疗领域的虚假广告一般谎称有政府机构、军医、知名专家支持,宣传“绝对能治愈无效退款”、“公证处公证保险公司理赔”,大多集中在慢性病(乙肝、高血压等)、隐私疾病(性病或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癌症等)等病症,“把食品当保健品卖,把保健品当药品卖”。
而这些虚假医疗信息,宋刚认为常见于许多电视、广播、报纸、临街广告牌、互联网,甚至“一些报纸新闻版曝光一种产品的虚假广告,广告版却在做这家产品的广告”。
一些患者受到虚假广告的误导,成为销售终端的受害者。因此,在田玉成看来,像“阳光中国”这样一个综合揭露虚假信息的数据库,其作用是“通过网络技术把不诚信之举公之于众,防止上当”,“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有一个悲惨故事,我们要阻止更大的悲剧”。
没有人比创办者们更了解“阳光中国”发展之不易。“就像经营一家报纸吧。”田玉成说。2006年以来,坚持完全公益化的“阳光中国”已耗资数百万,明年它将迎来市场化的考验。
设想中的市场化也是“阳光的”:提供违法违规信息的同时,帮助诚信企业寻找其产品的瑕疵并提供建议;把不良企业的信息提供给银行等金融部门,使其降低金融借贷风险。
对于“阳光中国”的未来,它的管理者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向公共服务方面发展,“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至于能否抵制诱惑保持公益底色并创造效益,“阳光中国”的管理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尽人事,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