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慢病“井喷”急需新思路
http://news.qm120.com2009-12-02 09:51:32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肖 薇
一份发人深思的健康体检报告
在前不久举行的以“慢病与健康管理”为主题的第六届健康产业论坛上,刚刚完成的大样本2008年中国健康体检数据报告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武留信教授介绍,这是国内第一个健康体检权威数据,以往进行学术交流时,大多使用国外数据或国内小样本数据,而这份报告则为分析国人健康素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该报告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近50家相关体检机构,通过发放并收回健康体检数据调查表的方式完成,调查体检人群共计130多万人。
本次调查中,体检检出的前10位疾病或身体异常包括乳腺增生、血脂异常、前列腺肥大、脂肪肝、宫颈炎、骨量减少、痔疮等,而它们都与慢性病相关,与不良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调查数据也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信号,我国的慢病流行已经亮起红灯,在人群中普及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风险因素飙升是导致慢性病流行的源头,而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诱因。”武留信说。尽管如此,公众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仍然很低。“举个简单的例子,肥胖既是一种病,同时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又如吸烟,它既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又能导致多种恶性肿瘤。从医学角度来讲,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确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可变性。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它同样与个人行为密切关联,而且绝大多数慢性病风险因素是可控可测的。”武留信说。
除了公众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知晓率低,医疗行业的专业团队也对如何防控慢性病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武留信说,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还是认为要依靠医疗手段来解决慢性病的流行,还没有认识到“井喷”风险的存在。重治轻防,重疾病轻未病,重医院轻社区,重药物、疫苗、手术刀轻预防、保健和健康干预……这些传统的医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慢性病防控的脚步。
为公众打造慢病管理线路图
此次论坛上,专家们分别就“体检与慢病风险评估”、“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慢病负担与健康保险”等九大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为慢性病防控支招。武留信说:“疫苗研制预防传染、抗生素的发明控制感染、药品手术刀挽回或延长生命,长期以来,它们被称为现代医学的‘三大法宝’。但是,药片、疫苗、手术刀都没有解决慢性病及其风险因素的流行与蔓延。随着管理医学时代的到来,慢性病防控需要新的理念和思路,为公众打造慢病管理线路图是当务之急。”
武留信介绍说,慢病管理线路图包括目标任务、关键技术、实施路径三部分。提高公众知晓率与行业认知度、建立慢病风险因子监测与服务网络、开展预防性体检与慢病风险筛查、开发自主健康管理普适技术产品是主要目标,而要顺利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创新四大健康管理模式。它们分别是:开展疾病筛查的医院模式、以预防保健为中心的疗养院模式、以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管理为主的社区模式以及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家庭模式。其中,社区模式应该成为防控慢性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我国大庆开展强化生活方式管理预防糖尿病以及芬兰心血管风险因子社区管理控制的成功案例均证明,强化社区生活方式管理是有效控制慢性病风险因素的最佳途径。由于社区是慢性病风险因子流行与危害的‘重灾区’,是不良生活方式泛滥与慢性病后备军人群的积聚地,研究建立社区慢病风险因子监测服务网络与人群管理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武留信说。
有了目标与模式,还需要有关键技术的支撑,如预防性体检和检后管理、社区健康教育、健康自测、慢病风险筛查等。由于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工作仍主要由各类体检中心开展,全年接受体检的人次达到3亿,因此开展预防性体检将成为慢性病风险筛查与管理控制的重要途径。慢病风险筛查是开展预防性体检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检后慢性病风险因子管理的基础工作,慢性病风险筛查的项目设置与检后评估干预是实施慢性病风险因子管理的核心内容。
让社区成为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的结合点
虽然,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可是健康管理服务将覆盖80%的非疾病人群。“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连续不间断。这三句话应该成为人们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准则。”武留信说。
如何以健康管理学术理论研究引领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是本次论坛上专家们很关注的话题。武留信告诉记者,以学科引领产业,产业推动学科,引导健康管理产业的创新发展才是最终目标。新学科的构建将会从理论上进行积极探索或创新,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产业的良好发展必定会为慢性病防控提供比较好的服务和产品。
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产业还是以体检中心为主,但是从长远来看,它还应该涉及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运动营养、设备技术及健康保险等领域。而健康管理服务要想真正“落地”,就必须以发展社区为主要途径,建立区域一体化平台,将医院和社区联系起来,建立双向健康管理服务。由医院提供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监督实施。
武留信指出,应该把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建成一座桥梁,让它成为医疗服务与慢病管理的结合点。把防控慢性病风险因素的重任交给社区,或许也能有效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功能的发挥。
链 接
健康干预,让“病人小团体”发挥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王培玉
通过社区模式做好健康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了解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和干预健康。
在我国,包括脑卒中、冠心病等在内的6种慢性病发病率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而欧美国家却以每年7%的速度下降。由此可见,我国的慢病防控在世界上处于落后水平,危险因素的上升是主要原因。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时,可以改变的行为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如遗传因素等,对疾病的预测都有参考价值。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社区开展健康管理,除了临床治疗外,主要还应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和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社区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目前,我国健康宣教还不到位,宣传缺乏针对性,医务人员要及时纠正人们健康知识上的误区。比如,得了糖尿病还拒绝吃药,当病情加重后,还不使用胰岛素,导致病情加重住院。我们要做的是把正确的知识告诉居民,让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下来。
坚持对自己实施健康管理或许很难,因此在做健康干预时,可以把社区居民结合成小团体,大家彼此就有了约束和比较,形成一个群体的压力和动力,巩固健康管理的效果。比如把一定年龄、病种相同的病人组合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互相监督,比个人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好。从个人知识和信念、群体动力、家人的监督三个方面共同促进健康管理的实施。(本报实习记者刘 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