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不止是防止重复检查
http://news.qm120.com2009-04-06 14:05:51 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者按: “全国人民奔协和”,“有病就上三零一”,这是人们信任优质医疗资源的生动写照。解放军总医院(三零一医院)牵头探索“厦门模式”解决信息共享问题,解放了繁忙的医护人员,各地社区医疗有了作为,为创造条件实施新医改方案做了一件大好事
。
厦门市患者一年节约2100万元
在厦门市第一医院,记者日前看到这样一幕: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机前,患者张飞文打算挂下周二上午的普外科专家号,自助挂号机屏幕上显示出专家姓名、已挂人数等信息,还显示出可供选择就诊的时间段,张飞文选择了上午9:20到医院就诊,整个过程只花费了9秒钟,预约挂号可精确到分钟。
这是“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运行成效之一,让患者大大节省了看病的时间成本。
这个系统以市民健康管理为主线,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为技术支撑,涵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的区域医疗卫生综合化服务平台。据统计,2008年这个系统在厦门市36家医疗机构投入试运行一年,就为患者建立个人数字式健康档案93万份,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就为患者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100万元。
社区医疗升温
71岁的薛大妈家住厦门市思明社区,自从2008年2月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现数字化医疗服务以来,薛大妈就成了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老顾客”。
记者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到,给薛大妈看病的是社区医生叶明海。叶大夫接过薛大妈递过来的市民健康卡,在与电脑相连的读卡器上轻轻一插,通过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电子档案,叶大夫知悉了薛大风湿病史和以往治疗情况。据此,叶大夫很快开出电子处方并加盖自己的电子签章。薛大妈说,以前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就诊,看个小病也得花上半天的时间。现在步行不到10分种,轻轻松松走到社区站,简简单单一刷卡,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既省力,又省钱,社区的大夫就是我的“保健医生”。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介绍,“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应用到社区,可以实现慢性病患者的自动建档和。截至今年1月底,厦门市建立慢性病档案近4万份,通过“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可以了解慢性病患者在全市的所有医院的就诊信息。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运转,还为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诊创造了条件。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刘宏说,自2008年2月份厦门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就诊之后,社区的门诊量由原来的每个月3000人次上升至目前的每个月6000人次。在这个医疗服务中心,记者看到,社区的洪先生做肝功检查,社区抽血室对他进行抽血之后,将其血液样本通过第三方物流传送到中心的托管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的检验科检查化验,之后,洪先生的检验报告通过“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传回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这样,洪先生足不出小区便可以拿到化验单。
而从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转诊到厦门市第一医院的患者耿女士,把“市民健康卡”一插,电脑显示屏立即显示出她的姓名、转诊科室。仅3秒钟后,她就被自动分诊到就诊室候诊。耿女士说:“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转诊到大医院不用挂号,也不用排队等候,更不收挂号费。”这样的“转诊系统”得以实现,使许多居民愿意首先选择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诊。
医护人员得到解放
第174医院骨科病房摆立着一台“无线医护工作站”——可以移动到每一个病房的电脑操作系统。第174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继伟告诉记者:“住院病人资料都可以在这里查到。”医生在电脑页面中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便可进入系统,点开患者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这位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就诊过程。
使用“无线医护工作站”,可以随时调阅病人病历、记录最新医嘱要求。护士可以使用PDA(掌上电脑)坐在床边护理记录,减少了过去转抄医嘱的重复性工作和描绘体温单等繁琐性工作,使原先每个护理单元需要的时间减少近1/3。第174医院一位护士长说:“过去我们给患者量完体温,都要拿着尺子画体温的曲线,经常画十几分钟还画不好,现在实行医院信息化之后,自动生成体温变化曲线,大大节省了时间。”
移动查房和移动护理系统,是“厦门市健康信息系统”的一大优点。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信息科科长杨光彩说:“信息化之后,医生抛开了手写医嘱的烦恼,查房更为方便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移动查房改变了医生推着病历车查房的历史,效率大大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便于医生掌握病人病历和诊疗的整体情况,方便医生诊疗,减少误诊或误治的概率,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创造了条件。
“厦门模式”的意义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让厦门市民从中切实感受到便利和实惠,因而受到厦门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个系统是由解放军总医院(三零一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课题的产物。2009年2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正式启用,标志着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创建全新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蓝本,这就是“厦门模式”。
“厦门模式”对市民而言:就诊时不必携带以往的就诊记录(病历、各类检查检验报告);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利于自我保健;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减轻经济负担。对医疗机构而言:便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开展医学科学专题研究有了信息获取来源;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所有医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医疗机构对病人的诊疗措施,便于行业内部的评价与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规范医生诊疗行为的作用。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尤其是检查、检验信息共享,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政府和医疗机构对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可全面掌握全市各医疗机构就诊情况,遇到某一疾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加时,及时应对;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大处方的情况,方便了对类似情况的核查、处理。
声 音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陈晓红:
“厦门模式”可概括为24个字——“全市联网、区域协同;全民建档、信息共享;一卡通行、终身保健。”它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破了几十年来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了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发展造成的二元结构;为每一位市民构建完整的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医疗、终身健康管理和一体化网络医疗。
科技部副部长 杜占元:
“厦门模式”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服务水平,对于“建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