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媒体评论:凄凉的被艾滋故事 失灵的纠错机制

http://news.qm120.com2009-08-21 09:48: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艾滋 被艾滋

  2003年,老实巴交的天水农民李建平被戴上艾滋病的“帽子”,他的家庭因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趋于崩溃……四年后,李建平却被通知:艾滋病自愈了。《西部商报》的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专家,被告知所谓“自愈”说是没有可能的。

  此事曝光后,李建平的遭遇被舆论命名为“被艾滋”和“被痊愈”。

  “被××”正在变成社会热门词汇,一个“被”字尽显当事人的辛酸与无奈。大学生完成学业后无法找到工作,但学校说不就业就不能拿到,于是虚假的就业证明横空出世,很多待业学生“被就业”。李建平则是先在一次采血化验中莫名其妙地“被艾滋”,四年之后更加莫名其妙地“被痊愈”。在这些荒诞戏剧般的真实故事中,处于弱势的当事人被呼来喝去、任意摆布,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得不到行使,一个常人应有的尊严得不到维护,其中的凄凉和屈辱,实非旁人所能体味。

  细看李建平的离奇故事,头一回被查出艾滋病尚属于正常概率内的误差。是人就可能出现失误,机器也做不到万无一失,在大量的血样检测中出现个别错误结果并不奇怪。然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是它要求任何结论都能经得起重复印证。李建平在四年间进行了血样检测16次,从来没有人向他出示过一张再度证明他患上艾滋病的血样化验单,反倒是当地疾控中心的官员在记者的追问之下不得不承认:2006年就发现李建平的身体是好的。可见,李建平“被艾滋”的过程轻率潦草,不符合基本的诊疗程序。

  更可气的是“被痊愈”的过程:就按当地疾控中心的说法,2006年发现李建平没问题,可是直到2007年10月才通知到他本人。明知道李建平因为背负着艾滋之名而备受折磨,却迟迟不肯启动纠错程序,足见检测链条上的这些人对病人利益的漠不关心,对自身职责的漫不经心。最后实在拖不下去了,他们竟然发明了一种堪称医学奇迹的说法:艾滋病自愈。这种毫无为官之德的官员和缺少恻隐之心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共同谴责,应该受到党纪、政纪的严厉处罚,非如此不足以告慰受害者,警示后来人。

  在呼吁启动行政问责程序之外,我们也应该深入反思一下:纠错机制为什么失灵到了这种地步?出于自利的考虑,那些工作中失误的人为了保全颜面和逃避问责,一定会想办法回避和掩盖自己的过错。既然个人的自发纠错不现实,那么公共服务部门就必须建立一套互相监督和集体纠错的机制。首先是任何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内部真正经过复查程序,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不能虚应其事,坑害当事人。还有就是要建立独立投诉制度,群众在与公共服务部门打交道时发现了疑点、产生了纠纷,应该有一个与该部门利益无关的地方去投诉,这个地方接到投诉后必须及时响应,查明事实。就像香港的廉政公署一样,一旦发现公务员有危害市民的情状,就会铁面无私地启动调查程序,给出公正的说法。

  我们极不情愿地看到,纠错机制失灵的情况在其他领域也时有出现,有些甚至造成了人命冤案。1995年,河北青年聂树斌以罪、故意罪被执行死刑。十年之后,真凶现身坦白了罪行,可是聂树斌案至今没有平反昭雪。与聂树斌案相似的还有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案,一样的草率定案于前,一样的拒不改错于后。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当然不允许此类事情一再发生。那么,在各领域建立强力的纠错机制,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诸如食品安全,医疗保障,医药信息等,健康的生活应从了解信息开始![[更多精彩健康资讯请进入:新闻频道]]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