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中国医院急诊的4大怪现象 急诊别让百姓干着急

http://news.qm120.com2009-09-14 10:27:16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急诊

  相对于医院普通门诊,急诊更像是救死扶伤的战场。不过很多看过急诊的患者都抱怨过“急诊不急”,而且其他问题也不少。

  对此,《生命时报》记者近期分头对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历时一个月的走访调查,发现其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其中,等候时间过长、医护人员态度冷漠、急诊医生能力有限、诊室环境脏乱差,已成为中国医院急诊的四大怪现象。

  急诊四大怪现象

  怪现象一:急诊不急,医生难找。9月5日下午,在北京两家大型儿童医院,记者看到抱孩子就诊的家长排起了长队,对20位患者随机调查发现,7等候时间已超过半个小时。“原以为看急诊能快,没想到跟门诊差不多。”正在候诊的王女士充满怨言。她带着高烧的儿子已经等了整整一个小时。8月22日下午,记者在另一家三甲医院遇到一位母亲,怀里抱着一个脑袋上缠满纱布的孩子。孩子大约2岁,不小心从高处掉下来摔伤,头已经像个血葫芦了。母子二人辗转多家医院来到儿童医院。可急诊科大夫不在,只能等着,过了近两个小时,大夫还没出现,急得她抱着孩子直哭。

  在另外几家综合性医院,记者发现,周末和晚上急诊等候时间要比平时长很多。病人到了医院,常常不能及时找到医生。多位患者家属向记者反映,深夜时挂号分诊台处没有医生,一般是患者来了之后,护士再去找医生,这都耽误了不少治疗时间。

  怪现象二:态度冷漠,病人心寒。记者发现,急诊科医护人员一直在争分夺秒,走路也很快,但对患者家属说的最多的就是“让开”“出去等”“怎么不早点送医院,一会就没命了。”虽然救治紧急,但这些话的确让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8月15日,在北京宣武区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记者就看到这样一幕:22点40左右,一位男子满脸是血,急匆匆地被送到急诊,等待几分钟后,眼科大夫过来打开诊室门。这时有两个七八岁的小孩跑来,当看到男子一脸是血躺在诊室床上时,孩子大声哭了起来,转而用手捂住了眼睛。此时,记者听到医生冷漠地说了一句“这是你们的爸爸吧?快看看。”就转身离开了,没有一点安慰,连句“孩子别怕,你爸爸没事”的鼓励都没有。而8月3日,在北京某儿童医院急诊,大夫用命令的口气让焦急的妈妈“一手扶孩子肚子,一手按住脑门”。孩子乱动,大夫不耐烦地嚷嚷道:“脑门、脑门,脑门在哪,在这儿,这儿!”边嚷边用力拉过妈手,狠狠地扶在孩子脑门上。对妈询问,却理也不理。

  怪现象三:经验不足,技术堪忧。8月12日,记者在海淀区一家医院采访时发现,夜间急诊的两名值班医生都刚毕业不久,只能处理简单的问题,如果有严重病人,只能另外找医生。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的一次经历:“儿子正处于青春期,因为头上油脂分泌旺盛,起了囊肿。有一天囊肿突然溃破,孩子疼得实在受不了,只能带他去北京崇文区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希望医生能处理一下。结果医生看了一眼,就冷淡地说,得拍个X光,周末我们医院的X光机不开,你们去协和吧。”吴女士说,后来我们去了协和,医生很快就帮着把溃破的创口处理好了,并告诉我们,根本不需要拍X光。“听说急诊有很多医生都是刚毕业的学生,紧急情况下真担心他们给治出问题来。”吴女士说。

  怪现象四:环境脏乱,设备陈旧。年初,记者因为头被撞破,就近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看急诊,医生对伤口简单处理后,让记者趴在桌上打破伤风,没想到桌子上有很多尘土,弄了记者一手灰。在此次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多家医院急诊科里都是一片嘈杂,还有一些患者将擦血的棉花随手丢在座位旁,很不卫生。许多医院急诊室候诊处空间狭小,光线昏暗,一些打吊瓶的患者根本没有挂瓶子的地方,还要家属在一边举着瓶子,离洗手间也很远,进出都不方便。

  急诊为何问题多

  “其实,大家对急诊存在不少误解。”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居忠教授告诉记者,就大家关注的急诊速度,相比国外和香港地区的急诊,中国急诊在等候时间上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而劣势主要在急、重病的救治上。“之所以患者觉得急诊问题多多,可能是每个来急诊的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是最‘急’的,但是医生护士更关注整个急诊科的抢救率,即优先抢救性命垂危的病人。”

  看急诊找不到医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急诊医生不够用。“与其他科室医生相比,急诊科医生工作量大、风险高、收入却很低,因此许多医生都不愿意去急诊工作。”原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王雪里红告诉记者。记者在北京朝阳区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采访时也发现,急诊只有3名医生,却要应对30多个急症病人,就算医生有三头六臂,也难免有照顾不周全的时候。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也表示,急诊科的大夫们常常一个上午不喝一口水,去一次厕所,走路飞快,一整天几乎都在站着或小跑。

  “在速度不快的前提下,有些患者觉得医护人员不重视他们的病情或是态度怠慢,也可以理解。”高居忠说,其实,医生也希望能尽快治疗好每一位患者,但是因为整体接诊能力有限,而患者数量巨大,供需差异导致医患之间相互不谅解也属事出有因。

  除此之外,急诊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在北京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急诊科医生透露,有时病人太多,呼吸机不够用,医生们只得把淘汰的旧机器拿来用,“虽然陈旧,但关键时刻能救命,有总比没有强。”而且由于病人太多,不管是抢救室、观察室,还是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所有的病床都已满员,很难保证环境的整洁程度。

  中国急诊路在何方

  面对老百姓的种种抱怨,各大医院的急诊科该作何改进,中国急诊到底路在何方?几位专家给出了答案。

  急诊最缺好护士。高居忠表示,“大家觉得急诊的活又苦又累,肯定是一些刚进院的‘小大夫’在干。其实,一般来说,急诊科的医生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尤其是危重病人的抢救经验。在我国有明文规定,进修医生和实习生是不许进入急诊科的。”不过,和普通门诊不同的是,急诊对护士的要求要高得多,因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加强对急诊护士的教育和培训,让她们能“顶半个医生”。而在美国等国家,急诊科的护士是医院中“非常厉害的角色”,他们需要在看到病人的几秒钟内迅速判断病情,确定抢救方案。

  好“硬件”让急诊人性化。在硬件条件上,有一些医院由于楼体设计、设备都过于陈旧,大大影响了接诊效率。近几年新建了急诊楼的医院,一般急诊的硬件条件都比较好。高居忠说,现在不少医院在急诊的设计上,也参考了欧美国家,比如紧急抢救区正对大门,急诊科采用比普通门诊更宽的走道等,都是为了提高抢救效率。

  建立分级制度,提高分诊效率。在软件上,提高急诊速度则有赖于科学的分级体系。“现在国内的大医院基本都实行了急诊分级制度,但有些医院分级不明确,或执行不力,也会影响急诊速度,降低患者满意度。”高居忠说,好的分级系统应该是简单合理的。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病人分为ABC三类。A类为随时有生命危险者,实行先抢救后诊断的原则;B类是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监测和干预者,实行边诊断边治疗原则;C类是一般急诊病人,一般为留观待察。

  患者也该多体谅。已在急诊工作了20多年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罗学宏则深有体会的对记者说:“每个来急诊的病人心情都非常焦急,医生是可以理解的。但相比其他科室,急诊科在挽救患者性命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有时候让你等一下,可能就能救活另外一条生命。”罗学宏建议,看急诊前,不妨将发病前的身体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便于医生判断病情进展情况;在准备去急诊前或等候120的时候,家人不妨将病人的相关病历和用药情况整理好,便于医生查看。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