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专家呼吁提供医疗廉价方案 不再醉心“高难度”

http://news.qm120.com2010-01-04 09:30:3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民生关注

  另外,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旧有的误解也被厘清。临床常见的甲亢过去被诊断为以T3增高为特征的一种器官特异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出现的突眼、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房颤、肾小管酸中毒等多系统损害,却不是T3代谢综合征能解释的。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沿袭几百年的生物医学模式及其衍生的特异性病因说陷入了困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吴咸中院士说,由“整体病”变为“系统病”,再由“系统病”转为“器官病”的医学发展趋势应当加以适度的控制,否则医学就会支离破碎。

  盲目做支架,不去改善生活方式,不做预防,不做控制,这场战争不可能打赢。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转型,去关注没症状的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曾发表文章称,从他统计的数据来看,搭桥和介入等治疗手段对减少稳定性心绞痛死亡率的贡献是有限的。因此,他说,“如果到了2009年,你还在继续针对疾病治疗,天天比支架数量,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胡大一在多个场合引述上面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是危险因素没有控制。”他说,1984年到1999年,中国人吃鸡蛋吃肉不再凭票,所以胆固醇就高了,心肌梗死增加了。而且心肌梗死更加年轻化,30岁至44岁的北京男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了111%。因此,盲目做支架,不去改善生活方式、不做预防、不做控制,这场战争不可能打赢。

  “过去我们诊疗模式最大的缺陷和荒谬是"等症状",包括医生自己,没有症状不看病。”胡大一指出,大量高危人群,或者已经进入亚临床,已有病变,但还没有爆发的人群没人管。“病发了,先不说能不能治好,光看病费用就大得不得了。”

  在他看来,那些有危险没症状的人,应该由社区和农村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来管,过去这个功能不健全,甚至是缺少的。他说,人们非要等到有了症状,疾病进入终末期才到医院治病,从而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转型,去关注没症状的人。

  然而,“等症状”的产生有着更深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认为,自从上个世纪初,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分离,医院越来越把治疗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事务,把预防丢得远远的。而“预防仅仅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不够的,他们虽然在流行病调查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却缺少临床医生的可操作性。”

  唯一可行的办法似乎是,医院,尤其是大的医疗中心走出大门,运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资料,和预防机构一起,开展健康管理,指导人们改变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仅仅会大大减少人们的痛苦,也是花费较低的选择。一些医院和医生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何权瀛领导的呼吸科,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到,要控制支气管哮喘,必须从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着手。他们从1993年开始探索哮喘病人的教育工作,最终形成了哮喘教育门诊、哮喘教育宣教中心、哮喘患者协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服务模式。他们的比照结果显示,教育组控制的测试达到良好控制以上占85%,远高于对照组的37%。

   治疗好与坏可以立竿见影,而预防工作搞得好不好,要几年后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见到效果。眼下社会是浮躁成风,重视当下业绩,谁还会做那些几十年后见效的“傻事”?

  做了十几年预防工作的何权瀛深知医生走出门诊大楼对患者之重要,同时也深知走出去之难。他说,临床试验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这一马车的两个轮子,一辆马车只有一个轮子或者两个轮子大小不一,完整性不同,这辆马车不仅跑不快,弄不好还要翻车。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呼吸科医生不懂临床流行病学,缺乏流行病学知识,甚至分不清发病率与患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区别,整天忙于疾病治疗,而且多为治理下游阶段,抢救那些濒危或者临近死亡的晚期患者,没有意识到应当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定呼吸病的概况和全局,摸清楚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防控这些疾病的措施。经验表明,临床医生只有真正掌握了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水平。”

  提倡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提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何权瀛分析说,预防工作重要,这个道理都知道,临床医生也知道预防呼吸病重要,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如何做是另一回事。分析其原因有很多:

  第一,现有的医疗体制没有相应的保证机制,把预防工作作为医疗的一项“刚性指标”来要求和考核;

  第二,临床医生,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太忙,忙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预防、宣传工作;

  第三,预防工作是慢功夫。治疗好与坏可以立竿见影,而预防工作搞得好不好,要几年后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见到效果。眼下社会是浮躁成风,重视当下业绩,谁还会做哪些几十年后见效的“傻事”?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