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法填补职业病诊断漏洞 诊断机构不得拒诊
杨华云 底东娜
http://news.qm120.com2011-06-28 11:27: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解读】
孙树菡:现实中,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很多都被仲裁机构拒绝。现在作出这样的修改加强了政府责任。
对于用人单位拒不提供有关证据的承担不利后果,这种举证责任倒置向劳动者大幅倾斜,很多劳动者是弱势者,没法提供这些证据,这时强势的一方应当举证。
官方应判定职业病争议材料
草案: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等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诊断机构应当提请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进行调查,由该部门对存在异议的资料或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作出判定。
【解读】
孙树菡:用人单位破产、解散的情况很多,这对于患职业病的劳动者来说多重伤害,所以法律需要保护这他们,谁来保护?当然是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机构本身就有监管的职责,当初在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工作可能没做不够,这时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来。
另外,比如中毒单位可能否定存在问题,这个时候不能由争议双方来找证据,而独立的第三方现在还难以建立起来,所以这时就得政府职能部门来做判定。
患者自述可用于职业病诊断
草案:在职业病诊断过程中,用人单位不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的,诊断机构应当结合劳动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并参考劳动者的自述等,作出职业病诊断结论。
【解读】
黄乐平(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这一规定是草案的一大亮点。依法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提交劳动者进行诊断所需的基本资料是用人单位应该遵循的基本义务,否则用人单位就应该承担不利后果。从法律规定的逻辑来说,立法内容是严谨的。用人单位要避免这一规定被恶意利用,比较好的方式是遵守法律规定,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回访
张海超:职业病门槛降低了
两年前的“开胸验肺”事件主角张海超,虽然拿到了60多万元的赔偿,但肺功能已经到了重度损伤的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当年与他同时拿到赔偿的5个人,现在已经有两人去世。
目前休息在家的张海超没有劳动能力,多走几步路都会觉得喘不上气来,也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能生活自理,这在他看来已经是非常好的现状。
张海超在网上开了博客,展示他知道的典型职业病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去帮助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农民工。近两年,张海超粗略统计,已经有500人次向他咨询如何进行职业病,但最终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主要是举证难。
在张海超看来,这次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的修改,可以说是堵漏洞,对职业病患者是一个好消息。
张海超说,根据以前的规定,劳动者去申请做职业病诊断,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史、粉尘接触史、危害因素评估报告等材料,如果用人单位不愿自证其罪,不配合提供相关材料,劳动者就会被拒之门外。他认为,大多不人道的用人单位都会去钻这个法律漏洞。“第一步就像一座大山,可望而不可及。后边的程序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等就更是不可能了。”现在相关的两条草案进行修改,都是有利于患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门槛降底了。
张海超认为,职业病防治法草案修改,把原来的法规漏洞进行了完善,变得更加合情合理合法,是职业病防治的法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