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被“宠幸”姿态报道两会是不可取的
佚名
http://news.qm120.com2015-03-10 11:39:55 来源:全民健康网
由于“两会”新闻整体乏味,加之媒体看得十分的重,但是读者看得轻,这种供给和需求方向的就会出现不平衡,促使媒体在进行“两会”报道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制造花边和侧重娱乐性上,而对严肃监督的内容有所舍弃。这种舍弃不一定是主动选择的,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着。
最近有两篇“记者手记”造成了巨大的争议。其中一篇是《陈道明席地而坐改稿》,且不谈被采访人是不是有权改记者稿子的争议(我认为,可以改记者稿子的人只有编辑,和采访对象只需要确认事实是否有出入),单就其行文风格而言,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片被“宠幸”后的愉悦感之中,如“不少同行可能会‘嫉妒’我”(后宫争风吃醋)、“一位‘男神’昨天与我席地而坐,亲手给我改稿子”(皇上居然也坐地上)。
另一篇是《傅莹偶遇记》,这篇更加的不加以任何的掩饰小心脏快要飞起的激动,“今天是个好日子和幸福来敲门还有我心澎湃、超越梦想、让我们飞得更高……无数昂扬的歌曲从脑海中飞过。”
为这两篇文章进行辩护,最坚实的理由是:你看这都是“记者手记”嘛,融入个视角和体现个人情感是很正常的。但我想说,“记者手记”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没有、也不能跳脱新闻报道的本质:舆论监督,在一些重大或较长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就会有“记者手记”附在最后,这种手记的作用,是用来补充本体新闻无涉及到任何的角度,而不是拿来展现粉丝心态,表演个人崇拜的。
“两会”采访证,是商业媒体可遇不可求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因为天然优势而掌握资源的人,却可以大妈对tfboys的心态来“报道”两会,愧对带着职业身份和肩负职业责任的“记者”称号。
当然,这种批评不可以全打在“两会”记者身上,据我分析,这种采访双方地位失衡的现象,还和“两会”代表不容易采到有很大的关系,追访和围追堵截还有苦等以及卑躬屈膝,是记者的常态。难得通过各种关系和巧合采到一个代表(尤其是明星代表、争议代表),还怕自己说错了话惹得对方不高兴呢,轻的话拔腿就走,重的话影响长期关系的维护。
另一方面,我们在两会报道之中,常常就会看见这样的新闻标题:《工商总局局长也网购》和《交通局长家人也摇号3年》还有《环保局长每天也看天气》,网购和摇号还有看天气,这是一个正常人类的最为普遍的行为,况且对工商局长和交通局长还有环保局长而言,了解网购、摇号、天气是他们工作的重心,如果媒体不是为了反讽,则是把官员视作了高高在上的生物,稍有“亲民”举动、言论,就要大肆报道,这种心态也是不健康的。
总括而言,记者特别是“两会”记者,首先就需要摈弃“被宠幸”的姿态,把自己的地位和采访对象(“两会”代表)放平,然后再来谈报道怎么做;同时,也需要创造条件让记者采访“两会”代表没那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