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手足口病 中医有办法
http://news.qm120.com2009-04-11 13:57:26 来源:全民健康网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易受损伤。湿热疫毒时邪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卫表被遏,肺气失宣,则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邪毒循经,熏蒸口舌,则口腔疱疹、口痛、拒食、流涎;湿热熏蒸四肢,则手足疱疹;若毒热内盛,气营两燔,则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全身症状深重;若邪热闭肺,肺气郁闭上逆,则气促、咳嗽、痰壅、鼻煽,气机不利,血行瘀滞,则颜面苍白,唇甲发绀;若邪毒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甚或邪毒炽盛,正气不支,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竭阳脱之危候。疾病恢复期,常见脾气受损,气阴两虚之证。
一、预防
1.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中,应落实“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
2.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进行预防。
组方:金银花6g,大青叶6g,绵茵陈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服用时间:连续服用5~7天。
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二、治疗
在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少数甚至可见心悸、气促、胸闷,或高热、神昏、抽搐等危象,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神疲等一系列气阴两虚,脾气受损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尤其对于危重变证,适时调整治法治则,随症加减。
(一)分证论治
常证
1.邪犯肺卫证:本证为手足口病轻证。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身楚,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口腔粘膜、手足皮肤可见疱疹,口痛拒食,尿黄短,大便干结或便溏,舌偏红苔薄黄,指纹浮紫于风关,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剂:银翘散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大黄、栀子、黄芩、滑石等。
中成药:可选用抗病毒口服液等。
2.卫气同病证:本证以发热、口腔粘膜及手足皮肤出现大量疱疹为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较甚,持续不解,手足皮肤、口腔粘膜出现大量疱疹,口痛拒食,烦躁不安,口干口渴,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滑石、黄芩、绵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仁、板蓝根、薄荷、通草、射干、浙贝母等。
加减:高热不退加葛根、蒲公英、柴胡、生石膏、知母;肌肤搔痒加蝉蜕、紫草、白藓皮。可以根据临床表现,酌情加入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茯苓、薏苡仁、紫草等药物,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作用。
中成药:可选用清开灵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
3.气营两燔证:本证为疾病重证,是病情演变关键阶段。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不解,夜晚尤甚,头痛剧烈,口痛剧烈难忍,手足甚至四肢皮肤、臀部疱疹斑疹密集,色泽紫暗,或成簇出现,疱液混浊或脓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指纹紫滞达气关,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主要药物: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桔梗、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玄参、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水牛角、滑石、绵茵陈等。
加减:大便干结难解可加大黄;烦躁不安者可加莲子心;口渴甚者可加麦冬、芦根等。
中成药: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紫雪丹等药物。
4.气阴两伤证:本证处于疾病恢复阶段。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消退、神疲乏力、口渴、纳差、手足皮肤、口咽部疱疹消退或未尽,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或七味白术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