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专题 >> 医改 >> 正文

成都公立医院医改的成功经验

http://news.qm120.com2009-04-10 09:26:55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医改

  成都推进新医改的基础可能比国内很多地方好。不仅是具体效果,重要的是成都医院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正是新医改中的关键问题。为实践中如何解决难题,已经提供了一些好的经验。医疗不单是一个投入的问题,还需要建立一个机制,引导公立医院改革,引进社会资金,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在新医改前,成都的一些公立医院已经通过自身改革降低了药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武侯区人民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昨日,时事评论员曹景行与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CDTV-1)主持人郭月一同到该医院进行了实地体验。事后,曹景行评价:“看来成都的一些医院,已经在实践中找到了一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经验。” 

  区级医院门诊量接近大医院 

  8时许,已经有不少患者来到武侯区人民医院挂号。曹景行和郭月先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几位接受调查的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医疗费用都给予了肯定。院长吴海宁说:“我们把医疗服务也看成一种消费,是消费就应该有售后服务。”所以,这里的医生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数据显示,这家医院2008年的门诊病人次均就诊费用为119元,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就诊费用为什么并没有降低医院的服务水平呢?医院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办院体制改革是第一步。吴海宁还记得,公开竞聘答辩时他明确提出要权———用人权、财权、经营权。他上任后,通过人事制度、医药分开等改革,患者医疗费用大幅下降,医院服务水平却大大提升了。目前,这家区级医院每年的门诊量已经达到44万,与不少大医院的门诊量接近。 

  改革分配制度杜绝灰色收入 

  在武侯区人民医院,“以药养医”的旧有模式已经改变。吴海宁告诉曹景行,去年该医院药品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5.33%,这个数字在30%以内就会被业界称奇。 

  为了降低药价,医院建立了药品目录,并打捆公开对药商招标,严格执行价低者得的原则。“难道就没有药商找过你?”曹景行问。吴海宁回答:“有。我们不让进门,不予接待。要把药价降下来,成本必须低,药商必须薄利。”因为量大,药商仍然愿意参与招标,利润的绝对值还是可观。 

  为了避免部分医生与药商形成利益同盟,医院进行了收入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在这里,医生年均收入能达到8万元,骨干医生达10万元,医院的人员支出占总支出50%以上。“当你为医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时,他可能就不会去看重那一点灰色收入了。现在,我有底气说,我们医院的医生基本上没有灰色收入。”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医院曾经为此“开”过主任医师。 

  引入社会资金 投资方说值得 

  对于新医改,吴海宁表示:“看好公立医院改革,尤其是引入社会资本。从我们医院就可以看出,用好了社会资本,能解决很多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 

  武侯区人民医院是一所国有资本控股51%,民间资本占49%的公立医院。2005年,随着医院的发展,90余张床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吴海宁动了扩大规模的念头,几经周折才引入2000多万元社会资金合作办医。管理上,区卫生局负责监管,新成立的管委会负责运营,严格坚持医院的公益性。 

  坚持公益性是否意味着亏损经营呢?吴海宁说:“尽管药价降了,但由于管理得当,资源利用到位,我们不但没有亏损,还有节余。投资方认为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谢佳君 摄影报道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
医改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简称。备受关注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经4月6日新华社发布。新医改共分六个部分,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