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与社区:有分工,还要有协作
http://news.qm120.com2009-07-16 13:44:34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闫 龑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分工协作,是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那么,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协作?哪种模式最有利于分工协作?目前各地在探索中还存在哪些障碍?7月14日,在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研讨会上,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与会专家。
现状:四类模式渐成气候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
据了解,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大中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大中型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辐射广大社区,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结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鼓励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技术指导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教授陶红兵介绍,目前各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中探索了4类模式——
医院支援社区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主办和管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签订协议进行分工协作。
院办院管模式。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属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院直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医院的领导,统一调配相关资源,双向转诊比较顺畅。
托管模式。即在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隶属关系、人员身份、职责、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等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委托给医院。
松散式模式。即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分工协作工作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工作随意性较强。例如派一名专家出诊给多少钱,转诊一名病人给多少钱等。
据武汉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滔介绍,作为卫生部选定的公立医院和社区机构协作试点之一,武汉市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1月~5月,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为297.6万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1.9%,占该市同期总门诊量的1/3多。2009年1月~6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门诊病人平均费用为44.6元,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实现双向转诊1.94万人次,其中上转1.20万人次,下转0.74万人次,上下转诊比率为1.61。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副司长秦耕说:“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快速、持续发展。”
问题:利益平衡难以“两全其美”
分工协作面临三大难题
为促进分工协作,一些地区开始探索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政府对医院支援社区的经费补偿、精神鼓励,政府对分工协作的工作目标考核,利用医保制度的激励约束等。但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还面临诸多难题。
难题一:公立医院缺乏协作动力
陶红兵说,大部分公立医院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短期内医院的付出大于回报。如果没有政府财政部门专项资金的支持,公立医院承担指导社区的工作还很难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