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防控甲流 大型开学典礼不再举行
http://news.qm120.com2009-08-27 10:19:14 来源:全民健康网
暑假期间,广州约有20所学校发生了40多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还有一例重症病例;据市卫生局通报,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发生21起甲型H1N1流感病例聚集性疫情,其中有15起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目前全市暑假补课、军训、夏令营等聚集性大型集会均已暂停。
那么,全市300多万名大中小学生能否如常秋季开学?
昨日上午,广州市政府召开广州地区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会议,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讲话。会议决定9月1日广州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将如常开学,但开学前后甲流防控措施将全面升级。
形势通报:
聚集性甲流多发生于校园
在暑假期间,全省多所学校暴发疫情,局部地区存在甲型H1Nl 流感社区流行。
据广州市流感监测数据,全市近期在19间哨点监测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占同期内科、儿科门诊就诊病人的比例为9%,是过去两年同期水平的一倍多(2007年、2008年同期只有3%~4%)。病原学监测方面,在采集到的门诊就诊流感样病例的标本中,检测到流感或甲型HINI流感病毒阳性率达40%~60%,而在往年即使是流感高峰季节,流感病毒的分离阳性率一般也只有10%~20%的水平。这也表明,广州今年流感疫情较往年活跃。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报告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103起(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9起),其中甲型H1N1流感21起,季节性流感59起,其他未检测到流感病毒23起。
从发生的单位看,学校和托幼机构91起,夏令营3起,其他场所9起。在21起甲型H1N1流感中,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5起,其他场所6起。
同历年一样,学生是流感、甲型 HINI流感易感和高发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感、甲型HINI流感的高发场所。因此,秋季开学防范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内发生暴发流行是当前广州市防控工作的重点。
开学防控:
一把手负总责落实到班级
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昨日在会上表示,据21日在京召开的甲流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感防控专家分析,甲流已经在全球广泛流行,不排除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传播力、致病力增强的可能,警告今年秋天甲流有可能出现“爆炸”疫情。
“广州外来人口多,大学生60多万、中小学生180多万、幼儿60多万,他们再牵涉到各自的家长,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广州不能在校园甲流防控出事,与其出现了疫情暴发再挨更抵夜补救,不如坦然面对形势,将校园甲流防控工作做早做足做细。”徐志彪说。
徐志彪要求,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机制,一把手要负总责,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落实到学校具体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级。
教育、卫生部门要在市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沟通和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及时通报和措施联动机制,指定具体联系人,并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共同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各学校、托幼机构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立即按《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并协助疾控部门做好疫情处置。卫生和疾控部门一旦发现学生甲型H1N1流感病例,要立即将相关信息通报患病学生所在学校,并指导学校采取有关应急防控措施。
徐志彪表示,开学后,要牢牢构筑疫情监测的“三道防线”:
一是卫生防线。市、区卫生、疾控部门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监控。
二是教育防线。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方案,认真执行晨检制度,对缺勤、缺课的师生要及时查明原因,发现流感样疫情症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
三是社区防线。大力加强社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发热病人,及时协助做好调查和工作。
300万广州学生开学防控甲流具体措施
本周:
学校、托幼机构本周统一启动本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机制,制定新学期开学前后防控甲流的工作计划和方案,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级。
如果在9月1日开学返校前3天内,出现流感样症状或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学生要暂停开学,教职员工要暂停上班,居家休息;待体温正常3天后,症状消失了才可以返校上课上班。
开学第一天:
全体师生要上好一堂预防流感、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当天,全市240多万名中小学生、托幼儿童会获发一封家庭预防流感、甲型H1N1流感指引信函,并经家长签名确认。
开学时大型学生集会如开学典礼等将不再举行,改为或室外操场进行或视频、分班分级形式进行,校内活动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而且要尽量缩短时间。
开学后:
秋季学期进行中,学校和托幼机构天天由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晨检并报告情况,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的应及时就医和报告学校,待治愈后才可返回校,避免感染他人。本报记者何雪华通讯员简铭儿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