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研究团队破解肌动蛋白6 带来治癌希望
http://news.qm120.com2009-08-26 10:40:11 来源:全民健康网
这是一颗小小的透明颗粒,尽管研究人员将它比作“水晶”、“钻石”,但看起来,它还是更像一小粒白砂糖。
事实上,这粒“砂糖”的真实身份,是一种名为“肌动蛋白6”(Myosin VI)的蛋白质形成的结晶体。已经有研究证实,这种蛋白质的运转障碍,不仅可能导致先天性耳聋、眼盲,更与男性的前列腺癌和女性的卵巢癌、子宫癌密切相关。
有人正试图揭开“砂糖”的秘密——8月12日,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细胞》杂志发表论文,宣布成功破解“肌动蛋白6”的运转模式。
现在,已有乐观的评论认为,在此基础上,对这种蛋白质运转障碍进行修复将不再遥远,而基因导致的耳聋、眼盲,甚至部分癌症的治愈都将指日可待。
这些令人憧憬的契机,全部由这一粒粒“砂糖”展开。
寻找两条“腿”的证据
这些“砂糖”粒的前身,是一种包含着“肌动蛋白6”的蛋白液。从这种透明的液体,到这些细小的“砂糖粒”,张明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花费了将近8年时间。而吸引科研人员耗费这么久时间的,其实并不是“肌动蛋白6”与癌症的高相关性,而是这种蛋白质在细胞运行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在人体细胞中,蛋白质包含着细胞所需的营养,是确保细胞健康、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而肌动蛋白就像公交车一样,能够搭载蛋白质,并把它们运到细胞需要的地方。
不过,这些肌动蛋白可都是“单程车”,并且绝大多数肌动蛋白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运动。还好有“肌动蛋白6”进行反向运输,维持了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循环。“蛋白质的循环利用离不开肌动蛋白的双向运送,而在这个过程中,‘肌动蛋白6’是特别重要的。”张明杰说。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肌动蛋白6”第一次被发现以来,这个唯一的“返程车”一直引发着学界的高度兴趣。而一直致力于研究肌动蛋白的张明杰,也率领实验室,从2000年起,加入这一研究当中。
研究的第一步,当然是要生产大量的“肌动蛋白6”。
研究人员选择了大肠杆菌。他们把大肠杆菌分为两组,分别将特定的基因片段植入大肠杆菌体内,然后进行培养。很快,大肠杆菌就像一台开动了的机器一样,包含着“肌动蛋白6”的蛋白液开始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观测到,“肌动蛋白6”有时候像一个小圆球,有时候又形成二聚物与所运输的“货物”结合在一起,就像长出两条“腿”一样。张明杰猜想,这两条“腿”是为了运载它所背负的蛋白质而生成的。
这位刚过40岁却头发灰白的学者,逻辑清晰而简单:将背负着蛋白质和没有背负蛋白质的“肌动蛋白6”分别收集起来,并加以分析,如果前者的“肌动蛋白6”组织中包含二聚物,而后者不包括,那么通过简单的推理就能够证明,遇到需要背负的蛋白质后,“肌动蛋白6”会生成两条“腿”,从而将蛋白质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按照这个思路,研究人员把培养好的两组大肠杆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离心机,在“甩”掉上层溶液之后,对获得的菌体进行超声波破碎,很快,他们就得到了两份包含不同状态“肌动蛋白6”的蛋白液。
相比于前期步骤的顺利进行,接下来的研究却困难重重。研究人员花了三年时间,寻找各种方法,来试着分析蛋白液中“肌动蛋白6”的结构,却总是徒劳无功。
实验室的墙壁上,被贴上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标语。虽然研究人员们也会抽空上网打打游戏,甚至把包装实验器材的纸盒子像搭积木一样垒到房顶,但大多数时间,他们还是不断地做实验、看文献,或者思考实验应当如何进行。
张明杰也在思考。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后,他的一个想法渐渐清晰了起来:将蛋白液进行结晶,通过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来判断蛋白组织中是否存在“两条腿”。
在实验开始三年之后,张明杰实验室终于开始向小“砂糖”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