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康复困难不少
http://news.qm120.com2009-08-24 17:22:35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叶龙杰
2005年,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在全国培育了100个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及检查验收,99个区(县、市)符合示范区建设标准。
今年3月,三部门又共同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提出两年内在全国培育200个示范县(市)和50个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780个市辖区、1411个县(市)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建有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达到50265个。
作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正走着一条怎样的道路?目前面临着哪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记者在北京的采访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受过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不足一成
“闭上眼睛,试试左手能不能摸到鼻子。”7月3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黄寺社区的一栋居民楼内,黄永禧正在给脑梗死的老于做肢体功能的评定检查。
老于坐在床上,试着做了几次,左手始终没能准确摸到鼻子,这让他感到不耐烦。黄永禧笑着又给他演示了一遍。两名年龄相仿的老人面对面,一个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主任,一个是不久前突发脑梗的卧床病人。他们沐浴着从窗户射进来的阳光,共同为消灭肢体障碍而努力着。
上世纪80年代末,黄永禧开始关注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在医院里接触了大量的残障人群。他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在医院接受1周~2周的康复治疗后便回到家中,很少能有回来继续接受治疗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康复观念不足的因素。这部分人得不到良好的康复治疗,将有可能逐渐丧失各种肢体功能,乃至社会功能。”黄永禧说,“那时候我就在想,能不能把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延伸到社区,使他们能够接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治疗。”
我国残疾人的数量庞大。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有医疗与救助需求的占72.7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占27.69%;相对应的是,曾接受医疗服务与救助的为35.61%,曾接受康复训练与服务的为8.45%。“让有需求的残疾人都在专业康复机构接受治疗,这很不现实。唯一可能和有效的途径还是开展社区康复服务。”黄永禧说。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联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并将“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把康复服务引入家庭”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意见》明确提出,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内容。
2005年1月,卫生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托基层卫生机构,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康复工作内容包括: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做好训练记录,进行效果评估;提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协助康复服务专门机构进行聋儿筛查及康复训练等。至此,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中的康复服务有了实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