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康复困难不少
http://news.qm120.com2009-08-24 17:22:35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不能坐等残疾人上门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康复工作的骨干地位明确了,但是具体工作该如何开展?2006年,作为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奏,北京德外医院(现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了医学康复科,张金声也由血液科主任转行当起了康复医学科主任。
“康复医学科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辖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张金声说,至于怎么干心里没谱。唯一确定的就是“不能坐等残疾人上门,而是要主动出击提供上门服务”。
在街道残联的协助下,张金声带领科内的医护人员到辖区内的每个残疾人家里逐一进行访视,建立健康档案。访视结果显示,辖区内有残疾人1615名,203名人户分离,真正掌握的有1412名。其中,947名有1种或1种以上的康复需求。
社区康复工作的空间广大!张金声感叹。在黄永禧的指导下,张金声慢慢建立起一个“四级康复网络”。该网络以家庭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康复医学科为骨干,北大第一医院提供技术支撑。现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康复医师5名、康复治疗师11名,下辖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有1名在北大医院进修过半年的康复护士。具体的运作模式为,康复护士将社区内残疾人的需求反馈给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派康复医师到残疾人家中进行康复前、中、后3次评估及制订康复计划,交由康复护士执行,并适时根据康复效果对计划进行修订,保证康复工作的科学有效。另外,该中心对不能到门诊康复的患者均安排入户康复,这一部分患者占了半数左右。据了解,仅2008年,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完成了142例肢体康复工作,并转介50名残疾人给其他专业康复机构。
作为社区康复工作的受益者,家住德胜街道黄寺西社区的曹飞麟现在有了一个新的习惯——笑。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他都在妻子乔宝利的辅助下,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门诊康复治疗。康复的内容包括手臂、腿、腰及语言各半个小时的系统训练,回家后他还得完成康复治疗师布置得“家庭作业”。
3年前,曹飞麟突发脑中风,导致偏瘫及失语。此后一年的时间,他先后在4家医院住过院。“保住了命,但不能行动,生活也没信心。”乔宝利回忆。2007年,曹飞麟被家人送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两年过去,曹飞麟已经能自己吃饭、解手、上下六层的楼梯,并且能说一段流利的绕口令。“中心离家很近,最多步行20分钟就到了。”乔宝利说,老伴现在做康复治疗很积极,早上都自己准备好出门要带的东西,跟康复治疗师也聊得很投缘。
残疾人也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区,是全国第一批通过验收合格的社区康复示范区。该区残联办公楼的地下一层,是西城区手拉手职业康复站。从东到西依次是机织毛衣区、布糊画创作区、中国结设计区及一次性餐具包装区。工作大厅内灯光明亮,火红的中国结、色彩斑斓的布糊画、各型各色的手工艺品,将这里装点得如同艺术的殿堂。数十名中、重度残疾人朋友正默默地用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据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焦志强介绍,该区的很大一部分中、重度残疾人家庭贫困,且多数在劳动年龄段内。造成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是难以就业,无稳定的经济来源。几经摸索,该区建立了一种依托社区及家庭资源,实现中、重度残疾人就业并以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助残模式。
“全区有100多名残疾人在这里从事职业康复训练。”西城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副所长王继满还有一个身份,即北京市希联圆梦工艺品销售中心经理,负责建立手工编织品牌,开拓市场。据他介绍,西城区残联还在北京市的旅游胜地什刹海开设了专门销售残疾人创作的手工艺品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