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疾病要闻 >> 正文

器官移植面临巨大供体缺口

http://news.qm120.com2009-08-25 09:27:40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新闻快报

  本报讯 (资深记者陈青)如何应对我国器官移植所面临的供体奇缺局面,在近日召开的“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上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教授认为:“尽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人体器官来源途径,已成为移植医学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器官捐献率仅为0.03/100万

  与会专家介绍说,自2007年5月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形势有了极大改善,但突出问题仍是可供移植器官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每年的器官移植数量仅约1.1万例,这对约150万肝肾衰竭及其他大器官疾病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而言,实在相距甚远。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8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在我国率先设立“劝捐员”以来,截至今年8月21日,仅有13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案例。而仅2009年上半年,美国就有2304例这样的案例。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群器官捐献率仅0.03/100万,与全球器官捐献率最高的西班牙(34/100万)相比,相差1000倍。而在我国的台湾、香港,这一比例也分别达到4/100万和7-8/100万。

  三管齐下缓解移植器官短缺

  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陈忠华教授提出:“应从‘减少需求、避免浪费、扩展来源’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应对我国目前移植器官短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陈忠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所谓“减少需求”,就是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肝、肾终末性疾病的防治水平,进而减少器官移植的需求。“避免浪费”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技术不成熟等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移植失败。据介绍,就整个治疗程序而言,器官移植手术仅占20%,术后围绕并发症防治、药物调整、随访等展开的后期治疗约占80%。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将使整个治疗前功尽弃。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石炳毅教授则表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受者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从而减少再次甚至多次器官移植的需求量。来自世界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移植物丢失(即指移植物慢性失去功能或带功能死亡)的发生率,约为每4万例中丢失11000例,专家估计我国远远高于这一比例。

  而“扩展来源”,陈忠华教授表示,就是要扩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范围,尤其是加大对于更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研究和支持,以提高器官捐献水平。

  陈教授介绍说,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是指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的供者器官,经过相应医学处理后仍然可以用于器官捐献。目前欧美国家最重要的移植器官来源是脑死亡患者的器官捐献,但这并不能满足临床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需要。随着医学发展,心脏停止跳动后的供者器官已可以满足部分器官移植的要求,如果能够在中国试行类似方案,将有效扩大供体来源。

  据透露,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将于下月在上海召开全国器官捐献工作会议,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