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流动被制度卡死 全国人民看病逼上协和
http://news.qm120.com2009-11-20 10:25:34 来源:全民健康网
制度的改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反之亦然,一发不牵哪也动不了。
如果没有大医院医生的合理流出机制,住院医生的标准化培训制度便很难推行。即使住院医生标准化培训从现在做起,从医院的考察确定到医生的培养周期,7-8年之内社区医院也见不到正规培训出来的医生。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医生,社区首诊、家庭医生就都只是一句空话。得不到病人的信赖,父亲的话仍然会被重复——“看病还得去大医院”。
看病难的破题在于医生流动制度的全面建立,而住院医生的标准化培训和医生的多点执业不过是启动的第一步。
其实,在2009年9月16日,卫生部发布了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实际改变了医生只有一个注册执业地点的现状。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可能还会碰到众多的现实问题,因为现有的很多制度法规以及医院现行的管理方式都与其不完全配套。当我在媒体的解读中读到大量走穴合法化的评论时,我深深的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误会。
社区医院求诊“未遂”记
薛果
看病难吗?那当然,因为“全国人民看病上协和”嘛。但看病真的就应该难吗?这可不好说。
卫生部门的资料表明,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机构。按理说,大家都去社区医院的话,那么看病就不“难”了。而且,国家也明确: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和方向。
“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我非常同意,并决定身体力行。
最近一个周六的晚上,我吃坏了肚子,第二天烧到了39度多,于是去了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大厅空无一人,门口只有一个保安看电视。我径直走进去,发现挂号处也没人。没办法,我只能折回来问保安,小伙子没等我说完就比划起来,“敲敲玻璃就出来了。”
“挂肠道门诊。”我说。
“不分科。”挂号的人头也没抬,“去找值班大夫。”
找到一个开着门的诊室,没人,只好再去找保安,“等等吧,一会儿就回来了。”
五分钟之后,大夫终于回来了。他大致问了问病情,马上就建议我去大医院,“我们这儿周末不化验。”
这时我烧得迷迷糊糊,浑身无力,再去大医院,还得排队,太遭罪了。“只是拉肚子导致的肠炎,就给我开点消炎药就行。”但是,医生坚定地拒绝了我,“不化验没法给药。”
没办法,我只能再找一家社区医院。然而,得到的答复是一样的,“化验室周末不上班,不化验就不能开药。”无奈之下,我在附近的药店买了一瓶诺氟沙星,3块多钱。第二天,烧退了。
有了这次的就医经历,我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就在前不久,我排队等着给孩子体检,小医生对前面很多家长的问题都无法作答,几个人商量半天也拿不出个准主意。
“说不好是不是黄疸,再去大医院看看吧。”
我不是鼓励大家都扎堆儿去大医院,只是想说,在提倡老百姓小病去社区的时候,得先解决社区医院的设备和医生水平。如果连化验这样最基本的服务都做不到,社区卫生机构无法有效分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也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