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疾病要闻 >> 正文

世界难题的中国答案

http://news.qm120.com2010-01-12 09:46:21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疾病要闻

  □本报记者 谭 嘉□

  国痛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疼痛科学》收录的12种国际通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唯一的“中国创造”出自该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炎症条件下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解决了痛与交感神经活动的关系这一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难题的,是该团队;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是针刺镇痛发挥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的,也是该团队。

  1月11日,由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李云庆教授、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陈军教授和神经科学研究所胡三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摘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面对神经病理性痛这一世界难题,中国学者用扎实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给出了中国答案。

  30余年接力终折桂

  “前辈常常告诫我们说,研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像跑接力赛,一段接一段,一棒接一棒,一直传递下去,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李云庆说,能够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是第四军医大学3代科研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结果。自己所做的,是尽全力跑好交到自己手里的这一棒。

  疼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国痛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慢性痛发病率超过了1/3,癌症患者的癌性痛发病率约为2/3,疼痛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接近2/3,这类患者的自杀倾向非常突出。

  疼痛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但导致疼痛的机制却千差万别。在各种疼痛中,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称神经病理性痛。常见的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就属于这类顽固性慢性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难以阐明疼痛发生的机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使得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与治疗成为世界难题。

  上世纪6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王复周、李继硕、范谨之、施际武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在针刺镇痛的神经机理领域开始了探索。李继硕教授领导的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被誉为中国“神经解剖技术发源地”,作为“第三代”的李云庆、陈军等人正是在这里踏上了疼痛研究之路。

  “建立动物模型、阐明疼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循着这一科研思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该课题组在国家“973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对神经病理性痛研究中的动物模型、疼痛的发生机理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历经30余年不懈努力,最终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建立动物模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传统方式大多采用神经离断、结扎等方式模拟神经损伤,但用这些方式所制作的动物模型的体征,不能完全体现部分临床疾病(如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疼痛症状,难以达到真实的模拟效果。经过反复摸索,科研人员别出心裁,采取在椎间孔里插入一个小钢柱的方式,成功创建了模拟腰背痛颈椎痛、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和坐骨神经痛的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CCD模型)。该模型被国际学者应用了130多次,有力地促进了疼痛机制研究。“贴近实际、贴近临床”的理念同样在“中国原创”的模拟外周炎性痛的蜜蜂毒致痛模型建立中得到体现。这一模型的建立,也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和好评。

  在疼痛发生机理的阐释上,该科研团队也交出了一份让国际同行称赞的中国答卷。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炎症条件下,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相关学术论文1998年被国痛学会列为近20年来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是亚洲唯一入选论文。国痛权威杂志《疼痛》评委Bennett教授发表特约评论指出,该研究工作“非常成功地揭示了交感神经加剧病理性痛的机制”。这一研究结果还入选当代国际最具影响的疼痛学教科书。

  该课题组还首次揭示了下行抑制系统参与镇痛的机制。他们研究证实,阻断下行抑制途径可显著减弱针刺镇痛的效果,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是针刺发挥镇痛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还阐明了盆腔内脏痛信息的传递和调控神经环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结肠左曲以下内脏信息重要传递中枢——骶髓后连合核,并在该核团内发现传递躯体信息和内脏痛信息的神经纤维,都与向上位脑结构投射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这些发现首次为祖国传统医学中躯体与内脏相表里、牵涉痛等理论提供了科学证据。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