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难题的中国答案
http://news.qm120.com2010-01-12 09:46:21 来源:全民健康网
基础成果的最大价值体现于临床应用
据了解,该项目共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08 篇,被《自然》等国际期刊引用1027次。但在李云庆心中,科研团队智慧结晶的价值体现绝不仅仅是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
“基础研究成果一定要与临床相结合,通过产品开发、成果转换,能够为患者真正解除病痛,这样的研究才有生命力。” 李云庆说,此次正是基础与临床两大团队协作的结晶。事实上,在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该项目研究成果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也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云庆介绍说,成功建立动物模型、阐明疼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有的放矢”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准确阻断交感神经,在缓解与消除顽固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糖尿病神经痛、晚期癌痛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疗效。
1995年年初,通过举办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原理和技术应用推广学习班,这一研究成果为全国各地患者带去福音。据不完全统计,有22所军地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7410名各类疼痛患者,有效率超过90%,对疼痛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行抑制系统研究成果也在临床的疼痛治疗中大显身手。研究发现,通过将微电极芯片植入中缝大核等部位,通过遥控装置激活下行抑制系统,可以达到镇痛目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通力合作,把微电极刺激芯片植入患者的脑或脊髓,通过深部脑刺激兴奋下行抑制系统,对顽固性疼痛获得了显著的镇痛疗效。
陕西患者王某,1993年因车祸造成腰椎骨折,进行腰椎固定手术后出现双下肢剧烈疼痛,每日口服超出正常剂量24倍的类镇痛药也不能止痛。2008年2月,一个小小的刺激芯片被埋植到王某的脊髓,通过遥控进行刺激。疼痛检查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方式镇痛效果非常理想,王某目前不再需要服用镇痛药,深部脊髓刺激完全解除了疼痛对王某的折磨。
扎实的研究基础、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镇痛疗效,使越来越多的疼痛患者看到了希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疼痛专科门诊,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疼痛专科门诊之一。随后,第四军医大学另两所附属医院也相继成立了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头面部疼痛门诊。自1989 年开设疼痛门诊以来,第四军医大学3所附属医院共治疗疼痛病人约10万名,总有效率超过80%。
中国人的研究思路并不比外国人差
1991年,李云庆被学校选派到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高级脑形态研究室深造。临行前,教研室主任李继硕语重心长地对李云庆说:“一定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牢记恩师嘱托,李云庆夜以继日,忘我学习。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就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也是京都大学医学部百年历史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
天有不测风云。学成回国前夕,李云庆遭遇严重车祸,全身多处骨折。谢绝日本导师和同学的盛情挽留,李云庆拄着双拐,带着用医疗赔偿费购买的价值80多万日元的科研试剂、仪器和书籍,毅然回国。
在这个问鼎国家最高级别科技奖项的科研团队中,像李云庆这样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投身国内科研工作的人不在少数。李云庆说,除了设备等硬件配置有差距,中国人的研究思路并不比外国学者差。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并不多。“选择专业领域内某一特色方向,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不懈,终会有回报。”
李云庆说,不同的疼痛有不同的致病机制,现在所取得的点滴科研进展,在纷繁复杂的疼痛面前还只是沧海一粟。关于疼痛,还有无数的未知之谜等待破解。比如,癌痛是许多癌症晚期患者不堪忍受之苦,而不少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患者,也正饱受无休止的慢性疼痛折磨。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项目组正开始关注如骨质疏松、晚期癌转移等各种影响较大的慢性病所导致的疼痛,希望能够阐明疼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有效、低毒、非成瘾性的镇痛药物提供线索,更希望通过基础与临床的无缝对接,让科研成果更及时地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