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艾滋病”专门袭击亚洲人 原因尚不清楚
宣金学
http://news.qm120.com2012-09-19 14:24:33 来源:全民健康网
类艾滋病来了,比艾滋病差远了!
初看上去,阮金(kim nguyen)再普通不过。
这位生活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女人,喜欢穿一件浅黄色衬衫,并搭配暗紫色半框眼镜和亮闪闪的耳钉。只不过,这位越南裔裁缝极为瘦弱,一枚金戒指戴在她那像枯树枝一样的左手无名指上,晃得几乎能发出声音来。
但最近,一篇刊登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让这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为世人所知。
从2009年开始,阮金持续发烧,全身骨骼感染,并伴有其他奇怪的病症。当她向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科学家莎拉·布朗(sarah k. browne)求助时,已经是重病缠身。布朗博士发现,这位病人的免疫系统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难以像健康人那样抵御病菌的侵害,“好像得了艾滋病,但是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呈阴性”。
在这篇发表于2012年8月23日的论文中,布朗及其团队将阮金所患的怪病命名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这位女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另外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
由于搜集的病例均为亚洲人,参与研究的中国台湾学者又将其称为“亚洲新型免疫缺陷症”。这种疾病与艾滋病晚期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率先进行报道的美联社,给它取了一个醒目的名字——“类艾滋病”。国内很多媒体在转载时,又将这种疾病“专门针对黄种人”拎出来作为标题,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为此,布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特意作出澄清:“它与艾滋病有着显著的区别,既非由病毒引起,也不会传染。”
类艾滋病一直存在,只是知识还没有进步,当时还没有办法了解
早在向布朗求助之前,阮金就饱受类艾滋病的折磨。“我感到头晕和头痛,快要垮掉了。”阮金对美联社记者说,“我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
几年下来,她的体重从41公斤降到了31公斤。来自田纳西州杰克逊诊所的小卡尔顿·海斯第一次为她诊疗时,被眼前这位瘦骨嶙峋的女人吓坏了。海斯说:“她因为全身性的感染而变得羸弱不堪,乍看上去就像得了肺结核。”
布朗发现,这个62岁的女人体内产生了一种名叫“具中和力的抗γ干扰素自体抗体”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断伽马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发出清除感染的讯息。一旦阻断了这一讯号,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的病人,就很容易受到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尤其是分枝杆菌的侵害。
参与研究的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奇璋教授解释说,这会导致“免疫力暴冲”现象的发生,即免疫控制失效而产生的自体免疫反应。患者会产生特别的抗体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难以抵挡分枝杆菌、沙门氏菌以及一些霉菌的感染。
“特别是分枝杆菌,在这种免疫缺损症的病人身上,会造成严重的散布性感染,有时候甚至会危及生命。”谢奇璋强调道。
这也是人们将阮金所患的疑难杂症与艾滋病联系起来的原因。“它之所以被称为‘类艾滋’,是因为它也是一种免疫缺陷综合征,易造成患者的某些感染,并且其中一些感染与艾滋病患者如出一辙。”布朗表示。
不过,这种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疾病,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太生看来,“并不是一种新的疾病,至少在临床上不是,此前在我们医院也发现过这种病例,但是很少,并且都已治愈”。
谢奇璋也记得,30多年前,当他还在台湾大学医学系读书时,就有教授称看到过这样的病人,还纳闷说:“奇怪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位免疫学博士已经记不清楚,究竟是在大学几年级听哪个老师提到此病。但他表示,当时的患者也具备始发的免疫缺陷症的临床表现:一是反复性的感染分枝杆菌或者是沙门氏菌;二是只在成年人身上才发生。
“我认为一定是一样的病人,这个疾病是一直在的,只是知识还没有进步,当时还没有办法了解。”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不过,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徐小元教授指出,所谓的类艾滋病在临床鉴别诊断中,更像是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类艾滋病”只是它的“小名”。
他解释说,这种十分罕见的综合征又被称为hiv阴性aids样综合征,早在1989年被德国的海纳·道斯教授等人首先报告,发表于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艾滋病,同样也没有hiv感染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