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正文

破解“看病贵”难题 探索制药“外包”降药价

http://news.qm120.com2010-11-23 13:55:54 来源:全民健康网

  新华网:搞创新、搞研发不正是你们的优势吗?

  高峰:对,这就是我们创办中美奥达的初衷。我们一直有一个认识:就是把中国与美国的资源和需求结合起来。之前,我们只是希望把美国好的新药推荐到中国来生产,但是,中国制药企业害怕承担新药的市场风险。而我们的优势就是了解国际市场变化和最新技术,我们来承担一部分风险,这样,国内药企的热情就调动起来了,2006年创业之初我们接的全国国外订单,现在是“四六开”,外单降到40%。

  黎志良:21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纳斯达克的暴跌和911事件后,发展瓶颈问题凸显,许多新兴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这样我们在中国做生物制药研发内部和外部条件都成熟了。美国投资人对我们商业模式的认可,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新华网:怎么理解“外包”这种模式?

  黎志良:打个比方说,通用是做飞机发动机的,波音自己不生产发动机,而是从通用购买,那对于波音来说,这个发动机就是“外包”。我们做的制药“外包”就是协助药企做研发,最后把一个新药的完整技术交给这个企业。

  新华网:这种模式还能带来哪些变化?

  黎志良:我们要为企业培训能够掌握新技术的人员。长期来看,中国生物制药人才储备会有一个提高。在生物制药领域,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他们的产量占世界的60%,而我们不到5%,希望十年内我们能把全世界10%的产量移植到国内。

  一个印度教授对中国的看法促成一个海归回国创业新华网:黎总念过MBA,在美国又搞过尖端的科研,条件很好,为什么要回来?

  黎志良:回国是一个长时间的思想准备过程。1998年我第一次回来,看到北京尤其是长安街的变化,冲击力很大,那时候就觉得要回来参与国内的发展,而真正的触动我的就是一个印度教授对中国的看法。

  2000年,我在密西根大学念MBA,一位来自印度的教授总是举例中国的发展,并与印度的发展做对比。在一个发达国家的课堂上,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教授在用自己的国家与中国做比较,描绘中国的发展前景,对于一个坐在课堂上听课的中国人,这种体会是很特别的。

  高峰:我是2004年回国的,回国后最初在天士力工作。我们一直在摸索一种方式,把中国和美国的优势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制药水平提高起来。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