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疾病患者试点社区康复 记者现场探访
http://news.qm120.com2009-07-23 09:32:53 来源:全民健康网
在两家社区精神康复站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鼓励,“你真棒”、“非常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的王海燕护士告诉记者,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可以逐渐提高主动性。
■手拉手游戏培养协调能力
“每次活动的主题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王海燕说,很多不起眼的游戏和活动都有助于患者康复。王海燕以手拉手游戏为例说,这个游戏是孩子常玩的,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培养他们的协调配合能力。
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李文秀介绍,社区精神康复站的医生主要负责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时观察他们的症状;而护士主要是带领患者做游戏、学习生活技能,特别是要给患者灌输每日服药的重要性。
■做手工学大字 频频受鼓励
昨天上午9点,苏家坨镇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每周活动时间。不少患者提前坐在椅子上静静等待着,彼此很少说活。
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位于周家巷村文化站的一间会议室,这里更像一间教室:屋里摆放着4个大书柜,里面都是农民比较爱看的菜谱、棋类、科普类书籍;一张大长条桌是讲座时使用的,还有几张小桌子,分别是手工、棋牌、阅读小组活动的场地。
昨天来参加活动的患者有18人。这些患者由北安河医院和聂各庄医院的两名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医生和两名专职护士管理,一些也来帮忙。王海燕是一名专职护士,在一小时的活动时间里,她先把患者召集起来讲解精神疾病常识,告诉他们要每天按时服药,之后患者们到院子里做手拉手游戏,接下来就是各小组活动时间。
北安河村患者宋女士参加的是手工小组,自从第一次参加了康复站的活动,宋女士就喜欢上这里。每周三活动的时候,她就安静地做手工。昨天,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成果:一件用红珠子串成的花篮。宋女士说,串花篮开始比较困难,在王护士的协助和鼓励下,她才熟练起来。
王海燕告诉记者,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的患者主要来自农村,主动性较弱,彼此很少沟通。为了帮助农村患者回归社会,康复站的活动内容突出了动手能力,农村患者对手工制作也普遍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学完电脑后想去找工作
与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的“安静”相比,万寿路街道社区精神康复站就活跃很多。昨天下午,记者正好碰到海淀区图书馆流动图书室前来给这里的患者送书,患者们早早赶来。“开始换残疾人证了,你办了吗?”见面之后,一周没见的患者三两人聊着天。
患者郭先生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他说来康复站的目的就是提高与别人的沟通能力,“以前我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郭先生说,康复站的赵医生建议他到康复站来体验一次,看到宽阔的场地,热情的同伴,丰富的活动内容,郭先生决定每周都来参加活动,而且孤僻的个性得到改变。“我周末还和同学出去玩。”
郭先生说,他现在参加街道的一个电脑培训班,和正常人一起上课,“别人有问题还向我请教呢。”郭先生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得到提高。电脑班结业后,他打算去找一份工作,如果有人问起他的过去,他会如实公开。
万寿路街道社区精神康复站的专职医生赵红梅表示,城市患者思维都很活跃,他们很关心时事,平时聊的最多的也是时事内容。
居民感受
“这些病人挺友善的”
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的旁边,就是村民的运动场。昨天康复站活动的时间,几名正在打羽毛球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都很老实,不会随便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