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比较好的医院”引发医患争议 医生“失踪”
http://news.qm120.com2009-09-01 11:38:16 来源:全民健康网
降压药输入半个小时后,刘明正的血压明显下降,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在刘素霞的强烈要求下,护士关停了降压药,但没有采取其他措施。31日凌晨,刘素霞将父亲血压持续降低的情况报告给值班大夫,值班大夫称自己不了解情况,让家属继续观察。
31日上午9点,刘明正的血压降到了70/39,情绪显得异常烦躁。据刘素霞回忆,科室主任王旺和在查房时看到这一情况,可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就找来张建成和几位护士,吩咐他们“24小时在病房盯着,午饭由他来管”,同时他用红笔写了几段文字,在家属眼前晃了晃说,“这是我写给张大夫的13条建议,让他看完自己反思”。
之后,王旺和组织科室人员开始进行抢救,安排人员给刘明正输血、用升压药、安静药、速尿等,但刘明正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当天中午12点,张建成通知刘素霞,“病人由于血压过低,出现休克,急性肾衰竭”,需要转进重症监护室ICU。
31日下午2点,将父亲转至ICU时,刘素霞当即收到了病危通知书。通知书上的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休克”等。在ICU病房抢救了四天四夜后,医院告知家属,刘明正病情严重,虽经积极抢救,但已无力回天。8月4日凌晨2点,刘明正在ICU病房内永远停止了呼吸。
失踪的医生
悲痛之余,刘素霞开始探寻导致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她在老家开有门诊,也具备行医资格,对医疗知识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她仔细回忆了父亲在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前后后,发现整个过程中存在许多疑点,而院方对父亲的死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素霞回忆:8月1日晚,即父亲病重转入ICU病房之后,她曾与张建成有过一次长时间的通话,她也对通话过程进行了录音。在这段长达50分钟的通话录音中,张建成面对刘素霞的质疑,坦然承认他“心里难受,压力很大,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行医20多年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受此事的影响“自己甚至都不想再干了”。
8月4日,刘明正去世当天,刘素霞曾找到医院医务处处长,询问父亲死亡的原因,的回答是因为休克、肾衰竭等,当刘素霞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症状时,没有给出明确回答。探寻未果,刘素霞想到了去找主治医生张建成问个究竟。恰在这时,刘素霞发现,事件的核心人物张建成突然“失踪”了。
当天上午,刘素霞到张建成办公室急寻,没有发现张的踪影。随后她找到该科主任王旺和,被告知科室也不知张的行踪。据王旺和的解释,8月3日晚上,科室开会开到深夜11点,当时张建成在场,但4日上午张“没来上班,也没有请假”,至于他的去向,科室“无人知晓”。、王旺和等当着刘素霞的面拨打张建成的手机,提示音显示关机。刘素霞问起张建成家中电话,代表院方的众人都称“不知道”。
随后的数天里,刘素霞一遍遍拨打张建成的手机,大都是关机。期间曾拨通过一次,电话里张建成称自己仍在外地,无法回医院。在刘素霞的恳求下,张建成就手术的过程与她进行了简单沟通。这次简短的谈话,在刘素霞看来“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张建成在电话里“说了几句实话”,正是这几句“实话”,让刘素霞确信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
刘素霞反复听了这次通话的录音,然后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些“实话”:确实后半夜血压低时我们措施不得力,这个我们也承认,没有根据情况申请输点血,采取点其它措施。
病历凸现多处硬伤
除了与张建成谈话时获得的这些“实话”,刘素霞认为足以判定省人民医院负有医疗责任的,还有她从医院复印的病历。
父亲去世后,具有行医经验的刘素霞明白病历的重要性,在第一时间申请查看并复印了病历。在这份病历上,她发现了众多不同寻常之处。
刘素霞向记者提供了病历的复印件,并一一指出了病历上的“硬伤”:首先是时间的低级错误。在病历首页,刘明正的入院和出院时间填写的竟是“2008年7月27日”及“2008年8月4日”,而在同页的“入院确诊日期”却又写成了正确的“2009年7月27日”。
其次,护理记录单的页码,有明显涂改痕迹。该护理单的第6页,页码上填写的数字“6”,可以明显地看出是由数字“5”涂改而成,依次类推,之后的几页,数字“7”和“8”分别是由“6”和“7”涂改成的。按照页码的顺序阅读护理单,会发现单上记录的时间顺序存在混乱,5、6、7页的逻辑顺序存在明显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