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盐之惑:到底是身体需要碘还是市场需要碘?
http://news.qm120.com2009-09-02 11:40:40 来源:全民健康网
当时人们对“全民食盐加碘”政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落实得“异常”到位,甚至在一些本不该供应碘盐的高碘地区同样如此。
“这是执行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政策制定出了毛病。”陈祖培认为,这主要是当地政府和盐业公司的责任,“高碘地区一开始的划分,并不明确。”
“不能否认的是,盐业公司受利益驱动的现象是存在的。”中国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专家认为。
“这些年来,当利益趋同时,盐业集团与卫生部门可以做朋友,当利益相抵时,则是另一回事。”一位专家说。国家对盐业实行垄断经营,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碘盐售价高出非碘盐不少,原本不需要碘盐的高碘地区,也被盐业部门强行推广碘盐。在食盐加碘地区,未加碘的盐无法在合法渠道流通,否则即被当作“私盐”处理。
“当我国很高兴地成为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典范时,美国人的尿碘含量却在下降,达到161微克/升的最佳状态。我很怀疑,按照他们所说的补碘强度,尿碘怎么能达到这种合理水平?欧美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强化补碘吗?”曾有专家这样表达自己内心的疑惑。
2005年,山东省盐务局、山东省卫生厅联合下文,20个县(市、区)停供碘盐,改供非碘食盐。其中,菏泽市8个县区及成武县4个乡镇停供碘盐。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人的介绍说:我国有3098万人生活在高碘地区,截止到2008年10月,已有山东、河北、江苏等6个省份82个县647个乡镇的高碘地区停供了碘盐,覆盖人口2831.79万人,占高碘威胁人口总数的91.4%。
而在碘缺乏地区,就应该无一例外的供应碘盐吗?从全民补碘到某些地区谈碘色变,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民族根源、文化基因?经过了15年的碘崇拜,忽然间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始料未及的困境。
一项旨在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公共卫生政策,难道又要为大多数中国人带来碘过量的苦恼?有媒体惊呼,假如碘过量真的能够引发疾病,十数亿中国人岂不是当了或正在充当着食盐加碘的“实验品”?
谁来捍卫我们的“非碘权”?
一位碘缺乏病防治专家透露,与碘缺乏病防治成绩相伴,近几年,学术界对碘过量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争议。“由于涉及国家食盐加碘政策,这些争议多止步于研讨会、文章等学术层面。”
学术界争议的潜台词是,我国目前确实面临碘缺乏和碘过量的双重挑战。
而据相关信息显示,明年,我国食盐加碘含量将从20-50毫克/千克,下调到20-30毫克/千克,各省可以在此范围内自行把握标准。
这是我国自1994年推行全民补碘以来,第二次调整食盐加碘浓度。
“早在1999年9月,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就专门讨论下调加碘盐浓度;2000年10月,我国执行新的加碘盐浓度标准,比1996年的标准明显降低。一直到现在35±15毫克/千克的浮动范围,我觉得更合理了。”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刘守军介绍,“济南也一直在按此相应调整。”
既坚定不移地为多数人补碘,又照顾高碘区等不适合补碘的少数,这对政府管理方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近日在济南各大超市卖场调查,发现超市里卖的盐无一例外都是碘盐。消费者**制碘盐的占绝大多数,也有一些消费者来询问不含碘的盐,但找不到,最后只能买碘盐。一个事实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食盐加碘量尽管高于中国,民众仍有选择非碘盐的权利。“像美国,超市里有非碘盐销售。”陈祖培介绍。
一位评论员这样说:任何公共政策,不变的只是公共性、权利性和民生性的内涵;在外延和形式上,必须与时俱进,不可一劳永逸。尤其是像“全民补碘”这样的公共政策,必须从矫枉过正到正本清源。
但是要做到不多不少刚刚好,对谁都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挑战,毕竟吃喝不能从餐厅搬到实验室,拿着量筒量杯进行。可是,不光不同地区人对碘的需求不同,同一地区不同人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真的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拿量筒量杯,又能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