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贫困夫妇辞职照顾救命医生 19年前求医受恩惠

http://news.qm120.com2009-09-22 10:56:13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社会万象

  1990年,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的农民李敬斋身患股骨头坏死,广州的老教授袁浩主刀将其治好,悄悄垫付医药费。19年后,已经八十高龄的袁浩和妻子先后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工赴广州照顾两位老人。

  事情经报道后,网友亲切地称呼李敬斋夫妇为“李哥”、“李嫂”,还有很多网友把掌声送给了河南人:“中”!

  回顾 19年前求医受人恩惠

  1989年,李敬斋被确诊得了股骨头坏死症。在当时,这种病被称为“新癌症”,很多医生都建议他省点钱别再看了。后来,李敬斋听说袁浩教授攻克了这个难题,就抱着一线希望和凑来的2000多元钱赴广求医。

  当听到仅手术押金就需要1万多元时,李敬斋彻底灰心了,和妻子梁桂英相拥而泣。看到这一情形,袁浩答应帮忙想想办法。在袁浩的争取下,院方同意将住院费降到半价,还帮梁桂英在医院找了一份临时清洁工作,免了她陪护床位费。

  为感谢袁浩,李敬斋把仅剩的500元当“红包”悄悄夹在袁浩的书里,但手术后,袁浩的妻子就带着营养品还有那个“红包”出现在病房里,夫妇俩感激得热泪盈眶。

  出院时,李敬斋还欠1000多元的医疗费,袁浩偷偷垫上,告诉李敬斋医疗费免了,并买来火车票,催促他们回家。

  几年后,李敬斋看到一本叫《爱心泛珠江》的书,书中提到袁浩帮助过一个河南农民,并帮其垫付1000多元医药费。李敬斋看后就知道那个农民就是自己,第二天就把钱寄给袁浩,而袁浩又将钱寄了回来。

  “人家做人方式很让我感动,19年我们两家就没断过联系。”李敬斋说,不过多数时候都是袁教授帮助他。李敬斋说,他的一个孩子被一个十分相信的人骗了,想不开要轻生,袁浩知道后,打来电话进行劝导。孩子对恩人袁浩十分信任,经过一番劝导,终于放弃轻生的念头。

  感恩 辞职专门照顾中风恩人夫妇

  李敬斋报恩的愿望终于在去年9月份实现了,但起因不是一件好事。

  去年,袁浩的夫人中风了,李敬斋便把妻子送到广州照顾她,自己则要从广州转道上海打工去。

  得知李敬斋要去工地干活,袁浩死活不肯让他走,并在附近一家老人院给他找到一份工作,并嘱咐他不要再干重活。

  现在,李敬斋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对人说:“有什么我能帮的可以找我。”并给他们讲自己和袁浩的故事,“我是想让他们明白,我为什么愿意帮助人,有一次一个男的都听哭了……”

  天有不测风云,今年5月,袁浩也突然中风住院。李敬斋赶紧辞了工作,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榻前为老人端茶送水、抹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无微不至。

  在李敬斋的照料下,袁浩终于在9月18日出院了。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下定决心照顾袁浩时,李敬斋平静地问:“你觉得我们家还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报答他吗?”

  “照顾他也让我学了不少东西。”李敬斋说,他这么有名的大教授,睡衣还要打补丁,还有毛巾,居然也会打上补丁。“我农村来的,也没他这么省,再想想他给我垫的那1000多块钱,确实学习了很多东西。”

  照顾 他的眼神我都能看得懂

  为了照顾好袁浩,李敬斋这个近60岁的老农民又开始学习护理,看到医生给袁浩按摩,他就依葫芦画瓢在自己妻子身上试验,问妻子感觉怎么样,直到妻子说“这样感觉不错”,才在袁浩身上动手。

  对于中风病人,最重要的就是恢复他的语言功能,所以一有空李敬斋就陪老教授说话,出门散步,看到什么李敬斋都会教袁浩念:蓝天、高楼、小鸟、雨水……袁浩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学。

  “我是没什么经验,不过什么都可以学的,袁教授住院期间,医生已经教给了我很多注意事项,我一个个地都拿本子记着呢!”李敬斋说,两人的沟通也没什么问题,“有时他的一个眼神我都能看得懂”。

  当地媒体将此事报道之后,很多人都对李敬斋的事迹竖起了大拇指,但也有人怀疑,认为医生和患者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关系。李敬斋回应说,如果这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确实很难理解,但那时候的风气比较好,现在时代变了,人也跟着复杂了。

  当记者问李敬斋“现在出名了,感觉如何”,李敬斋说:“没什么感觉,继续照顾好老人吧!很正常一件事,我要不来照顾他,我会自责一辈子。”

   80多岁亲父母还得下地干活

  昨天,记者辗转联系到李敬斋的老家张庄村村主任李敬轩。

  李敬轩说,李敬斋家里底子不好,都是为了给他治病,欠下太多外债,为还债他两口子和三个儿子都常年在外打工。

  “敬斋家有80多岁的父母和一个自小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李敬轩说,现在该收玉米了,老两口和残疾的弟弟还得下地干活,怪可怜的。李敬轩也经常问两位老人家:“你们这么穷,干吗还让敬斋去伺候别人?”老人总是说:“人家对咱有恩,人家有难,那咱还能不伸把手哩?”

  当记者把这句话转述给李敬斋时,他沉默了很久说:“这两天就要回去一趟了,孩子要结婚,顺便帮家里收收秋。”

  事实上,李敬斋对父母和弟弟都充满了,但他说:“我不这么做,良心过不去。人家对咱们有恩,我们得记着,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热议 “李哥”“李嫂”为河南争光了

  经过广州多家媒体的报道,李敬斋的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网友“爱上不完美” 李敬斋知恩图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这也说明,我们身边不缺少美和好人好事,只是许多我们还没发现。感谢李敬斋,让我们再次学习什么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什么叫“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也感谢媒体,让我们认识了李敬斋这样一位“老大哥”。

  匿名网友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应该感谢每一个人,感谢农民为我们种养,感谢工人为我们建设……只要是为社会做了贡献的人,乃至大自然,我们都应感谢。

  大河网友“小警察” 其实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李敬斋,还有他那80多岁的老父母,都80多岁的高龄了,宁愿自己下地干活,也要支持孩子们的感恩行动,这说明,知恩图报在河南是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的。(河南商报 陈松)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