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伦理教育该如何应对职场挑战

http://news.qm120.com2009-10-19 10:09:56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社会万象

  “白汤圆变黑煤球”是一些人对“医学生”到“医生”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形容。对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医生”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诊疗技能,还要面对如何与所在医疗机构的文化磨合、如何应对价值观挑战等现实难题。有学者认为,大学课教师不应只埋头“阳春白雪式”的培养教育,还要看到学生进入临床后面临的困惑,直面基于卫生体制和与临床实践的价值导向引发的问题,从制度上保证医疗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

  收还是不收

  碧水清江

  “张医生,感谢你为我父亲治好了病。要过节了,我不知道给你送点什么好,你就自己买点喜欢的东西吧。”10床的家属递过来一个红包。张医生是外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工作没几年,却是党支部重点培养的对象。对医生收受红包,张医生十分不满,在网上发表过几篇文章痛斥这种现象。

  10床病人是急性胃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送到医院时几近休克。经过紧急手术,病人转危为安。张医生是管床医生,参加了患者的手术,术后恢复是在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不要。”张医生连连摆手,“为病人看病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你的心意我心领了。”“我这不是拉拢你,况且我父亲的手术已经做完了。我是真心实意想感谢你。不瞒你说,你的上级医生谢主任已经收了,你还怕什么呢?”病人家属将红包直接放到了张医生工作服的口袋里。

  “主任都收了,我不收好不好?”张医生记起,大概两个月前,一位病人送给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一个大红包,主任给他分了200元。他当时就觉得不妥,但碍于主任的面子只好收下,在病人出院时偷偷还给了病人。没想到病人反而将此事告诉了主任,言下之意,医生是不是嫌钱少了?是不是手术有什么不当之处,否则医生为何不敢收红包呢?而后,张医生被主任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番:“你工作也三四年了,怎么还学生气十足?不收红包就显得你觉悟高吗?让我这张老脸往哪里摆?再说,这是病人心甘情愿给的,又不是我们故意索取的,你不收病人还以为手术没做好……”说着,主任又把钱递了过来。张医生十分矛盾,把钱再退给病人吧,病人已经出院;把钱退给主任吧,他以后还怎么在科室工作;把钱交给院办吧,似乎真有点过分……犹疑中,他把钱放进了抽屉,心想以后再说吧。

  想到这里,张医生更犯难了:10床病人的红包到底收不收呢?

  良心比技术更重要

  刘京本

  刚从医时,我在一家民办医院打杂。这家民办医院还算正规,但即便如此,我所接受的“教导”除医疗技术外,多是“如何挣钱”和“如何保护自己”之类。更明白一点说就是,他们在教我如何能为医院挣到钱而不让病人抓到把柄。这种理念大大违背了我从医的初衷,那时我内心的痛苦和矛盾简直难以言表。

  我的老师是一位老知识分子,她说的“医者神圣,爱人如己”;“医生走进病房,就像牧师走进教堂一样”;“不是一个比较好的医生就是一个最坏的医生”这些话在我坎坷的从医路上一直鼓励着我,使我度过了初入职场的那个磨砺过程。我很快取得了助理医师资格,开始到一家民办呼吸病医院做住院医生。

  2006年春天,我们抢救过来3位呼吸衰竭的病人。在抢救第一位病人时,病人家属焦躁不安,大声斥责护士。但是,我们医护人员经受住了考验,同心协力救活了病人。事后,我们私下讨论,发现抢救时没有哪个医生或护士会去想如何保护自己,都一心只想救活病人。

  2006年年底,我来到公立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进社区后,我从不给病人开大处方,并谦逊地告诉病人我是年轻医生,需要病人配合。3年来,我与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前段时间,我在下午为一位病人针灸。由于病人事前没有吃午饭而我也不知情,结果导致他出现了低血糖头晕,周身大汗。我赶紧给他吃了块糖,这才得到缓解。不久,上级医生前来询问情况,病人竟然还为我说话,申明错在自己中午没有吃饭。这些都使我既内疚又感动。

  医生1%的错误发生在病人身上就是100%,所以对医生来说,良心比技术更重要。我认为,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或许需要4个条件。两个主观条件:一是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二是文化素养。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医生,都必须在取得一个学士学位后方能进入医学院。另外,还有两个外部条件:好的医疗体制和好的社会风气。

  不认同但接受现实

  刘 勇

  作为一名进医院大门不久的“新医生”,我这样形容医学与医疗实践的关系:现实医疗活动遵循的不是而是制度。

  医学课的老师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本着“病人至上”的理念,把病治好是第一位的。可实际上,没有钱的癌症病人来到医院,是不可能得到救治的。虽然我对此并不认同,但是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其实不光是带教医生的叮嘱,自我保护意识从我脱离书本进入医院的第一天就已经形成了。这是受到医疗环境影响的结果,因为医患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交织。

  进入医院,有人会告诉你,写病历要特别小心。这就是“文字游戏”。比如一位手指有外伤的病人到普通外科看病。普通外科医生看了觉得没什么事,但他还是会把病人“推”给骨科医生,因为此时病人的病情已经不在普通外科医生的诊治范围之内。骨科医生看了也觉得没问题,但他一般不会直接在病历上写“该患者神经肌腱没有损伤”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发生医患矛盾会对医生不利。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保护伞,那么医院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我们可能会遭遇收红包、开单、拿回扣、自我保护等,而这也会给刚刚毕业的医学生的价值观带来挑战。但作为一个个体,对于这些,我们要生存就必须接受,当然内心会感到不舒服。

  试着寻找平衡点

  李大伟

  我是某高校2002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第六年时学习课程。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有很少一部分来自课,绝大部分是从日常生活和不断地学习、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来到北京某大医院的耳鼻喉科工作后,我感受到医院文化环境与大学校园氛围有很多不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学习,我觉得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不足,这带来了极大的医患矛盾,也是当前医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医院作为一个事业单位,要盈利养活自己、要发展;而对待患者,医生更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作为医生,我在试着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让病人得到尽量好的治疗,又给某些贫困病人尽量便宜的治疗。其实医生们一直都在努力地平衡政府、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我国国情,我对现有医疗制度和医疗环境表示理解,基本没有不适应。若说有不适应,也不是观念上的冲击,而是工作压力的增加。实际上,大部分医生都处于体力、精力透支状态,这已经不是能够涵盖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帮助解决。

  从“医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是夜以继日的辛勤学习与磨练的结果。实际上,医院的文化环境和普通大众所想的不一定相同,和大学课堂中老师们所讲的也不一样。这个只能说是:不在其中不流泪。

  (本报实习记者甘贝贝 刘 洋 严大鹏采访整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