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叫“援疆干部”
http://news.qm120.com2009-12-24 09:45:35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韩 璐
邮件发不出,短信收不到。要么身在医院,从早到晚守在手术台前;要么四处奔波,巡诊讲课。记者要采访的这些人,或是卫生系统中的管理者,或是医疗行业里响当当的专家。但如今,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援疆干部。据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巡视员朱洪彪介绍,第六批卫生援疆干部共有21人,来生部部属(管)的10个单位,对口支援新疆的12个医疗卫生单位。
“决不当逃兵,也决不负使命”
2008年7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周福德接到了医院党委书记刘新民的电话:“院里决定派你去援疆,时间为一年半,你有没有困难?”“没有。”周福德几乎脱口而出。可他没想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竟然经历了多次前所未见的困难。
9个月前,周福德的妻子在工作期间忽然发生阴道大出血,她拖着虚弱的身体独自一人到妇产科看了急诊。直到周福德从新疆打来电话,听到妻子哭着说:“我快不行了……”他才知道妻子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6个月前,周福德在妻子手术的前一天返回北京。手术后第三天,他就重返新疆,赴南疆地区巡诊。
5个月前,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由于所在医院离事发地点很近,周福德在第一时间就赶到急诊科,全力投入救治受伤群众的工作,连续一天一夜没有休息。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对受伤群众的后续治疗,参加对危重伤员的抢救和会诊,每天凌晨1时左右才能入睡。
“7·5”事件过后,医院领导、科里同事、家人和朋友纷纷打来电话表示关心。面对友人的劝归,周福德淡定地说:“现在这里正是最艰苦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援疆干部的时候。我决不当逃兵,也决不负使命。”
“再多的困难也能坚持”
在成为援疆干部以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胡怀彬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胡怀彬心里,这次新疆之行既是对当地医院的无私援助,更是自己向党组织递交的第一份答卷。
一年来,他共出专家门诊110余次,主刀手术200余台,指导下级医生手术300余台。
为了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技能,规范常见眼科疾病的诊疗程序,胡怀彬不仅每周四中午在科里给大家上专业课,还多次讲课,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指导。一有机会,他还会带领下级医生参加全国眼科学术会议、新疆地区眼科年会和白内障诊治培训班。
规范科室管理并不是胡怀彬的分内之事。然而,在科主任外出开会期间,他全面承担了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一面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管理制度传授给大家,一面把科室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
“7·5”事件发生以后,在困难的条件下,胡怀彬的勇气、决心和力量在不断增加。“再多的困难我也能坚持。我一定要坚持下来,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他带出了一个团队”
199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王秋生受医院委派,来到石河子医学院三附院推广腹腔镜新技术。14年后,王秋生又作为中央第六批援疆干部的一员,再次奔赴新疆,担任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挂职副院长。
援疆期间,王秋生多次赴喀什、博乐、额敏、库尔勒、伊宁等地进行义诊、手术,汉、维、哈、回、蒙、锡伯、俄罗斯族群众中都有他的病人。他听到病人最多的一句赞扬就是“首都专家亚克西”。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党委副书记黄桂林说:“他带出了一个团队。”在挂职期间,王秋生不仅成功地帮助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开展了当地期待已久的多项手术,还帮助胸外科开展了胸腔镜手术。经他帮扶不到一年,普外科已有两三名医生能够独立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了。
周围的人说,王秋生的身上有学不完的新东西。从术前、术后的病人管理,到手术设计和手术器械的规范化使用,再到手术室里护士和麻醉师的相互配合,都是他下力气培训的科目。手术中,他依靠精心的设计和过硬的技术尽力节省高值耗材,一台手术下来,常可为病人节省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王秋生常说,越是基层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他援疆期间自行研制的“7”字拉钩系列,已经在疆内外数十家医院中被广泛应用于上腹部和盆腔腹腔镜手术,制作成本只有一两元,远低于数万元的国外同类产品。他研制的另一项简易型腹壁拉钩,已在10家医院成功开展了15例单孔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该拉钩可使外伤后腹内脏器出血病人在第一时间得以就地止血,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机会。这些自制的手术器具不仅使各种微创手术得以实施,还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