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女水缸淹死1岁儿 发短信称杀子后自杀
http://news.qm120.com2009-12-29 09:52:37 来源:全民健康网
“真没想到,她会杀亲生的娃。”昨日(28日)上午,周至县马召镇新红村村民丁智辉一连说了3次“没想到”。12月27日,疑因家庭纠纷,他的儿媳——23岁的小丽(化名)亲手将1岁零7个月大的儿子豆豆溺死在水缸里。
事发前 她支走家人反锁房门
昨日上午11时,周至县马召镇新红村一个普通农家院落门口燃起了一堆火。“娃死了,家里人把娃的衣服都烧了。”一位村民说。50岁的丁智辉抹着眼泪,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家的悲剧。
12月27日下午4时许,家里只有丁智辉和儿媳、孙子3人。聋哑儿媳小丽用手语说:爸,屋里没有苞谷糁了,你去村子磨一点吧。老丁答应了一声,随后收拾东西就出门了。
老丁记得,走的时候,儿媳还抱着娃看电视,“一切看起来都好着”。
下午5时30分左右,老丁回到家,发现房门反锁着,用钥匙打开后,客厅和卧室里都没人。他以为儿媳在后院厨房做饭呢,可是到后院他却发现厨房的门也是锁着的,里面有人影晃动。
事发后 她菜刀架脖要自杀
“打开厨房门,我一下子吓呆了。”老丁说,儿媳把菜刀架在脖子上,呆呆地望着厨房的水缸,孙子豆豆头扎在盛满水的缸里,屁股在外面。
老丁赶紧冲上前把孙子从水缸中捞了出来,“豆豆嘴都青了,鼻子流出来的是白天喝的牛奶。”老丁说,他把娃抱到客厅里,该使的法子都使了,可孩子还是走了。
老丁大声呼救,村民闻讯赶来。大家怕小丽出事,一起冲向厨房,可是厨房的门这回反锁死了。村民用砖头使劲把门砸开。此时,小丽情绪失控,村民都不敢靠近。
老丁赶紧打电话联系小丽的父亲。半个小时后,小丽的父亲赶来并报了警。在家人的劝说下,小丽终于放下菜刀,被带出了厨房。随后,她被周至县公安局马召镇派出所民警带走。
事发时 她曾向多位亲友发短信
27日下午5时29分,就在事发时,老丁的手机上收到一条小丽发的短信,但是当时他忙得没来得及拿出手机看。
短信只有14个字:“爸,我已经把豆豆杀死,我用刀自杀。”事发时,豆豆远在北京的叔叔也收到类似的短信。周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提供的材料也证实了此事。当时,小丽还给他的父亲发了条短信,称“今天我已经杀死我,他爸妈打击我……”
被讯问 她用手语回答“爱儿子”
记者从周至县公安局了解到,民警在楼观聋哑学校手语老师的翻译下对小丽进行了讯问。她已经交代了自己作案的事实。
周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说,在讯问时,民警问小丽“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小丽用手语回答“爱”。当民警再问“为什么杀死亲”时,小丽只是低着头,不停地哭泣。
目前,小丽已被刑事拘留。
原因分析
幸福之家陷入悲情漩涡
老丁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屋子里家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不时传出来。这个原本幸福的6口之家,一下子陷入了痛苦的漩涡。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家人认为“她太偏执多疑”
老丁说,他的大儿子今年25岁,因幼年患病成了聋哑人。2006年,大儿子和同是聋哑人的小丽结婚,婚后前两年两人感情也很好。 “从去年5月开始,她总是怕丈夫和别的女人接触,哪怕只是碰面打招呼。”老丁认为,“小丽太偏执多疑。”大儿子在西安一家工厂打工,夫妻两人平时交流比较少,“双方有很多误会,但是再怎么也不能狠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呀!”记者从周至县公安局提供的材料上看到,“犯罪嫌疑人因婆媳关系不和及怀疑丈夫有等家庭矛盾,负气后将其子投入家中厨房水缸淹死。”从小丽发给父亲的短信也能看出,家庭矛盾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曾出现反常举动
老丁说,从今年9月开始,小丽就有一些反常的举动。9月的一天,和家人发生矛盾后,小丽突然把娃往地上摔,娃头摔出了3个包;10月的一天,小丽给公公发短信说“杀孩子自杀”,之后就抱着孩子失踪了。家人冒雨找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从村西头的猕猴桃园找到小丽。
可老丁却怎么也没想到,悲剧在27日还是发生了。
孩子离去家人心碎
家里出事后,老丁的大儿子急忙赶回了周至。昨日上午,他一直坐在床边,抱着儿子的衣服哭泣。他不能说话,只能咿咿呀呀抱怨着什么。豆豆的奶奶在另一间房子里,痛哭声传遍整个小院。
记者从老丁家人提供的照片上看到 ,豆豆胖乎乎的,非常可爱。老丁说,娃非常聪明,平时会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嘴甜得很。
老丁说,孩子长这么大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对孩子的感情最深,这件事对她的刺激太大。老丁说,家人对这个只有一岁多的**期望很高,“没想到出了这事,真是把一家子的心都碎了……”
专家呼吁
应更多关注聋哑人生存状态
“聋哑人心理很敏感,人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昨日下午,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所长孙权科说。
孙所长说,他以前也接触过类似的个案,从聋哑人的角度讲,他们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比一般人差,而且平时和别流少,缓解情绪的途径也比较少,“很多因素造成了聋哑人以及其他残疾人犯罪”。孙权科认为,社会各界应该多关注聋哑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多关心、多引导,让他们有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