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期骨伤病例激增 工地附近成重灾区
http://news.qm120.com2010-01-05 09:58:04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最近,(上海)仁济医院骨科医生曹聪有些忧心,一为明显激增的骨科病患着急,二为激增病例下的“可怕趋势”担忧——“去年七八月时,来骨科就诊的主要还是工地的施工人员,可进入9月之后,普通行人的就诊病例数量激增,重伤甚至死亡时有发生。”这些骨伤类意外有相当一部分与不文明施工相关。
据统计,上海目前有6000余个工地同时在建,在这样的情况下,市民出行尤其须注意安全“陷阱”。
工地附近成重灾区
去年11月初,一位白领驾驶私家车刚出小区门口,就遭遇“野蛮”搅拌车,紧急避让不及,导致脊椎骨折被送入院。曹聪说,类似由土方车、搅拌车引发的伤害每个月都有四五起。
仁济医院遭遇的情况同样发生在申城其他医院。前几周一个深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诊了一名12岁的颅脑伤**,他随父亲住在浦东某工地的集体宿舍,半夜过马路上公厕,不料被疾驰而来的土方车撞倒。
仅最近两周,儿中心就有2起骨科病例,1起颅脑外科,急救四五例,患者都是4-12岁的儿童,且均与施工、车祸伤相关。
曹聪医生总结了近期的病例,他发现很多意外的事发道路均在拓宽施工。
马路“陷阱”多儿童须留心
仔细的曹聪医生对骨伤类病患做了分类,除了恶性的重大伤害外,还有很多“零碎”致病原因:公交车乘客受颠簸、急刹车摔倒致伤;沙尘影响视线,行人误入隔离栏或掉入窨井致伤;在渣土堆放地附近跌倒骨折致伤;工程设备和车辆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车混行致伤……
医院里的病例只是“冰山一角”。儿中心护理部主任楼建华表示,更多人受了小伤,通常都会自行处置。她说:“目前上海施工面大,建筑工地多,大人、儿童‘步步都要小心’!”
“不文明工地受害者”随处可见。去年初春,公司白领陈先生夜晚驾驶电瓶车转弯时,突然胸部被硬物击中。“爬起来仔细一看,十几根钢管斜放在高架桥墩后的护栏上,长长短短‘伸到’车行道上,没有任何隔离设施。”更可怕的是,一周后,陈先生再次经过此地,十几根长钢管竟然还斜靠在护栏上……
校门口、车站是小事故的高发地,夜间是小事故的高峰时段,地面上散落的石块、凹陷等均是马路“陷阱”。“大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缺乏风险评估能力的儿童,更要加强教育。”临床医护人员无奈地提醒。
文明施工今安在
楼建华带着她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课题组走访了本市多所小学,包括民工子弟学校,宣传预防意外伤害风险;曹聪则列出“规避风险策略”:尽量穿平底鞋上下班、减少夜间出门、随身携带手电筒……这些虽然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更多的是医者的无奈。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金培武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也曾迎来一轮城市建设热潮,但那个时候,“文明施工”被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工地附近的渣土必须及时清理;扬尘区域必须经常洒水;土方车必须安全出行……“那个时候,卫生部门常常去工地检查,并与建设部门配合,多方合作齐力推进文明施工。”
金培武非常感慨:“现在向建设工地推广卫生、安全、健康理念,很多都会被拒绝。”在“抓进度”的名义下,似乎其他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城市建设对市民而言是一件大好事,但一旦挤压了市民的公共安全空间,这件好事就会严重打折,希望更多的主管者能够倾听患者的声和医生的呼唤声。(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