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病危通知书不是想下就下它保护患者也保护医生

http://news.qm120.com2010-01-25 09:20:50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社会万象

  市内几家大医院回应本报报道,认为做好医患沟通,病人和家属才不会被吓倒

  患者进医院,可能轻而易举地收到让人心惊胆战的病危通知书。这是医院故意推卸责任,甚至是以此赚钱?本报21日刊登的家属质疑医生乱下病危通知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昨天,参加“两会”的几家大医院的人士均表示,虽然国家卫生部并没有明确对如何下病危通知进行统一规定,但病危通知也不是医生推卸责任的借口,并不是想下就下。一纸病危通知是对患者、家属、医生三者的“立体”保护,充当三者之间桥梁的作用,市民应该正确对待。

  市政协委员、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认为,患者家属对病危通知书的质疑,是医患矛盾激烈现状下,医患信息不对等的一种表现。另外,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认识不高,对病危通知也形成了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下了病危,患者会面临死亡威胁;其次,费用将大大增加。

  “其实,一纸病危通知只是一种医嘱,在家属、医生、患者三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李秋称,一是告诉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配合医生;二是告知家属,患者病情状况,要有准确的认识;三是告知交接班的医护人员,应对患者高度重视,尽量减少医疗事故。

  “除保持家属、患者、医生之间的沟通外,在目前医患矛盾突出时代,下病危也是医生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梁平主任坦言,现在医生的压力太大,稍不注意就会遭到家属的怀疑。

  他举例称,几年前,一患儿被诊断为胆道蛔虫,医生检查时认为还会有并发其他疾病,但就是没有开病危医嘱,结果患儿6小时后突然死亡。家属就以无病危通知书为由,通过各种手段找医生的麻烦。

  市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主任杨艳则表示,对如何下病危通知书,卫生部并没有明确进行统一规定,但任何一个执业医师都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或病情向恶化方向发展时下病危通知书,这是执业资格赋予的权利。

  “但病危通知书并非想下就下,必须根据病情发展进行。”杨艳称,病危通知书不会成为医生推卸责任的借口或“保护伞”,如果在医疗行为中出现差错或事故,患者可以封存病例起诉,医生就无法推卸责任。

  “只要做好医患沟通,病人和家属是会正确理解的,才不会被吓倒。”市人大代表、市急救中心产科主任王芳表示,下病危通知书实际上是告知家属病人的疾病发展、恶化情况,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对病人和家属负责。

  病危通知集中大医院

  记者调查发现,病危通知书有自己的本身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而对基层医院来说,病重的不会来,来了也不敢收,一年开不出一张。

  “从医20多年,我下的病危通知,可以用数以万计来形容。”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梁平主任透露,凡是进入该科的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很多患儿其他医院不敢收治,进入儿童医院后,肯定会收到一张病危通知书。

  大坪医院创伤科脑外组知名手术专家何启元老教授称,尤其是脑、心肺等脏器手术,患者一上手术台,医生都会下达病危通知书,一旦病情稳定脱离生命危险了,才会停止病危医嘱。如果要统计他从医40多年下达的病危通知书,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

  重医附二院感染科张大志主任介绍,该科几乎收治了全市及西南片区的重症肝病患者,按照每月1000人次计算,其中30%的患者都会因病情收到病危通知书,如此计算,仅该科每年的开出的病危通知书数量就有4000张。

  专家

  这些疾病易下病危通知

  大坪医院创伤科脑外组专家何启元介绍,在临床医学上,以下患者最易收到病危通知书。

  老年人 很多老人有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及老慢支等陈旧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迅速。

  婴幼儿 对于婴幼儿,特别是高烧等疾病,发病迅速,很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车祸伤高处坠落伤 这些伤可能引起颅内、脏器等部位受损,一般随时间推移,病情逐步严重。

  大出血 产妇及意外刀刺伤,一旦出血不止,就会导致心脏等功能衰竭。

  身患多种疾病患者 这种患者一旦发病,很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导致心肺等器官损伤,而危及生命。

  市民

  医生应该耐心解释理由

  “医生也应该理解家属的心理,既然家属不懂,医生更应该耐心解释。”市民周渝新称,几天前,他的父亲因气胸住院十多天,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当时多次问讯病危的原因,但医生很不耐烦地解释了一番,他还是不清楚。

  江北区的陈女士也称,自己的丈夫心绞痛住院,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也是没有给她太多的原因,让她心里不踏实。

  “既然医患矛盾如此激烈,就应该相互沟通、理解。”记者采访中发现,多数市民希望,在就医过程中,面对不理解、有疑问的家属,医生更应该耐心一点。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