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普读物 被鬼怪神兽挤走
http://news.qm120.com2010-03-29 09:58:16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中国缺乏写科普的“通才”
很多科普书籍编辑感叹:“伽莫夫的一本《从一到无穷大》引燃了无数人的数学梦,法布尔用一生撰写的《昆虫记》造就了昆虫界的‘百科全书’,怎么我们的科普作家写不出这样经典的作品呢?”
鲍蕾说,写科普书最讲究“深入浅出”,“我们的权威把写科普书当作‘小儿科’,不肯屈就,偶有一两个权威专家出于责任心写了一两本,又太专业。我们国家善于培养专才,可写科普书需要通才。”
江苏少儿出版社也曾尝试去中科院组稿,结果发现科学家写出来的东西太深奥、太专业。“很多大人都看不下去,怎么给小孩看?”后来他们不得不请编辑把内容吃透,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写一遍,一来一去,花了两年时间才编好。
零利润逼得出版社不敢碰原创
不久前,浙江省新华书店推出了“红色风暴———新世纪10年畅销书回顾展”,实行低价销售的6000种图书,是根据10年来的销售数据精选出的畅销书目,而遗憾的是,这些畅销书中没有一本是科普读物。去年北京开卷调查公司做的一项调查也反映了类似的尴尬:去年全国畅销书排了一个榜,总共有800多名,科普类比较好的也在四五百名。
因为科普书很难进入畅销书行列,导致很多出版社也纷纷放弃做科普书籍,尤其是原创科普。
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过三本获冰心读物奖的科普读物:分别是《逝者如渡渡》、《自然博物馆》和《动物生存36计》。“读过的都说好,我们对这三本书也进行了连载、开发布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但最终只是卖了个平本。”
零利润已使得原创科普成了“烫手山芋”。记者了解到,21世纪等大部分出版社已完全放弃原创,改从国外引进高质量的“成本”。部分责任感缺失的出版社甚至请来,从各种读物中东摘西抄,再冠以精装封面低价出售,给本就缺乏生气的科普出版市场更添混乱。
出路
科普读物一定要出精品
有资料表明,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出版物中,文学类的占40%以上,动漫约占13%,其次才是科普,有大约12%的市场份额;从全国来看,科普读物的品种占同时期图书总数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我国的科普刊物也仅剩下《科幻世界》一根独苗……
鲍蕾坚守科普书目的策划编辑已有十多年,她告诉记者,如今的科普出版,要么引进国外口碑甚好的作品,要么采取“撒味精式”的策划。“撒味精就是在现有的科普书目上撒点料,让其新鲜。这个‘料’是一些畅销因素。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畅销,就往这个上面靠,再比如之前有一本书《淘气包马小跳》很火,很快就出了一些有关马小跳的书籍,像《马小跳学科学》等等。”
图书编辑李燕也认为,国外的科普读物起步早,经验丰富,确有独到之处。记者了解到,从韩国引进的一套《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和刚刚从法国引进的5本《知识探险游戏书》,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另一方面,教育部的新课标会给1-6年级的小学生规定必读的书目,凡是有幸上这个书目列表的,都会热卖。鲍蕾遗憾地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一本又一本文学名著卖断货,而科普读物却卖不动的原因所在———新课标从没有明确列出哪怕一本科普书的名称。
“是不是大家都觉得不懂得科学知识,照样能生活一辈子?不读科普书,也不妨碍找份体面的工作?”一位科普作家叹息,“可事实是,很多人因为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优秀科普作品而改变了一生的方向和命运。”
“国家民众构成的多元化决定了阅读的多元化,存在即合理,也没有必要让中国每一个人都热衷读科普书。”鲍蕾和不少科普编辑理性地接受了科普书不再热门的现象,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坚持:科普读物可以不登畅销榜单,但必须有足够经典的、优秀的书目被不断创造出来,让那12%的人能真正从一本本书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他们认为,这也是目前中国科普读物最实际的出路和目标,不过照现在看来,距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