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要陈涛安好,还是不要陈涛安好?
http://news.qm120.com2010-04-16 13:42:02 来源:全民健康网
他求见卫生部专家调查组获准。照说他才是这个事件的权威专家,可是,事情还是搞成了“科级专家部级专家”。“部级专家”要求,不准有记者随访;即使见面,部级专家也不自我介绍,又提出不准录音,不答复问题。经过这一连串不对等的规整,陈先生其实立即陷入了两难:考虑到自己的人格,他应该拒绝这样的“接见”;但是,这本来就是他争取来的机会,眼前这些“莅临”的专家,才有影响事件定性的权力。
轮到卫生部调查后,为这个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了,又令陈先生大失所望。会后,搜狐视频专访了他。访谈开始的时候,每到要归纳出卫生部的“错误”时,话到嘴边他还迟疑一下,可说着说着,就越来越放得开,到最后,30多分钟的视频讲下来,算是对卫生部的调查方法和结论的基本否定了一遍。
这就是陈涛安先生。他发现了公共生活的危险,他选择了表达和担当。任何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都需要有人被选中。这次事件选中了他。理论上,一个公民在重大公共事件上发表由个人负责的言论,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但当只有很少人愿意做这种选择的时候,这种选择就可能处于某种孤绝的状态,代价得由他一个人来承担。这是一个二律背反:当很多人都可以做这样的选择,那么,他们所反对的事件也就不会发展到这么壮大,反对者也不那么悲壮。这相当于说,维护公共安全的“孤胆英雄”都是险恶的环境练出来的,而幸福的生活都是平安的。那么,我们宁愿不要这样的“英雄”,正如如果可以让艾滋病和非典“不保密”,我们也宁愿不要让事件把原来平静生活着的高耀杰和蒋彦永等平民“练成英雄”。
但是,当一个人被公共事件“选为英雄”,他就成了这个群体的标杆人物。他们的道德水准代表一个群体道德水准,他们的公共担当意味着一个群体安全生活的能力。而他们的遭遇,是受到礼遇还是折腾,则预示着以后会重复发生类似事故呢,还是“每一次灾难都会以进步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