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进“TA时代”:双性化、中性化还是性别错乱
http://news.qm120.com2010-05-25 17:12:49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中性化还是双性化,“泛性别”考验社会容忍度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中性”一词来形容个性青年,当“中性化”成为一种时尚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却指出:中性化并不可取。他从性别理论上解释说,中性化是一种“无性化”,它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而真正值得倡导的是“双性化”的人格,它集合了**性别的性格优点,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孙晓云对笔者表示,“‘双性化’本来是个很好的理念——**相互学习,有助于**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但到了中国,‘双性化’却被许多人误读为‘中性化’,被扭曲了,走火入魔了。在这样的误导下,**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中性”或是“双性”,也许只是名称的不同,反映出的却是性别知识的缺乏。
中国科大男研究生李昌根坦言,“刚开始看到‘伪娘’时,自己想上去踹他两脚,骂他两句。太奇怪了,如果是性别错乱就去整成女性,然后参加‘快女’啊!跑来参加‘快男’,恶心不?”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刘著属于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认同(即通俗所言的“性别错乱”),形成这种不认同心理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而在看了媒体的诸多报道和专家的解读之后,李昌根的看法正在转变,“这也许是一种病吧,我开始同情他们了。”
“伪娘”将青年人群中的性别问题带到大众面前,而少年人群中也潜伏着“**危机”。孙云晓在近期出版的《拯救**》一书中发出警告:十余年来,**在现代教育和家长的宠溺下正变得越来越女性化。“现在的教育方式的后果将在30年后才能体现。如果把**当女孩养,我们会失去一代男人。”
面对这些性别问题,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中心负责人孔燕副教授告诉笔者:“现实生活中肯定有这种情况,但还没有统计数据证明当今青年群体中这种所谓的‘泛性别’现象非常普遍。社会心理学中常用‘性别角色’来讨论这一类的话题。性别角色会受时代、文化影响,其中主要的文化影响来自同伴。青少年期追寻新事物,模仿偶像,很正常。现代社会对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持宽容态度,这也是社会开放进步的表现。”
实习生 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