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推测病原体可借风跨大洋 被疑不具代表性
袁志勇 黄显斌
http://news.qm120.com2011-11-29 16:59:07 来源:全民健康网
通风,可以避免疾病传播。
但你可知道,有一种疾病,或许可以借助风的力量,从中亚传播到太平洋北部,横跨几个国家?
日前,一支由国际儿科医生、流行病学家和环境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突破性的发现川崎病的致病物可能通过风从中亚传播至太平洋北部,使日本和美国的幼龄儿童患病。该报道的同行评议发表于《自然》杂志。
———— 最新发现 ————
借助风,病原体一周内可横跨太平洋?
“这种风媒性病原菌可以在一周内横跨太平洋,几个月的功夫,引起日本、夏威夷和圣地亚哥几乎同步的川崎病发生高峰。”
这是圣地亚哥芝加哥大学过敏、免疫与类风湿学部主任Jane C Burns医生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的新发现。
据了解,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川崎病有三次全国性的大流行,每次流行持续数周。Jane C Burns的研究小组发现,该病发病率与季风方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每当从中亚由北向南吹来的季风过境时,日本的该病发病率就会上升;而当季风方向逆转、由南向北吹过时,日本的该病的发病率就会下降。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一批由日本过境季风带来的空气样本进行扫描和化验,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川崎病的致病病原体。他们推测,该病原体很有可能通过季风的力量在短短的时间内跨越千山万水,如果研究人员的推测结果被证实,那么将是首个被发现依靠高空季风传播的人类疾病病原体。
不过,有专家对该研究提出质疑。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教授指出,靠季风传播病原体多属于植物病原真菌的传播方式,而川崎病与季风之间的这种联系属于偶然联系,不具代表性。
———— 疾病分析 ————
川崎病易误诊,留下心脏祸根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日本儿科医生川崎富作首先报道了该病,因此被命名为川崎病。”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秦恩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但迄今为止,川崎病病因尚未明确。”
据报道,除日本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遭受到“川崎病”的袭击。美国心脏协会统计显示,每年美国出现的川崎病感染病例可达4000个,而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初期往往会被误诊为普通的病毒感染。
“该病最麻烦的是其症状有时在几周内就会自行消失,但会留下祸根,损害冠状动脉。而这类心脏损伤当时并不表现,会潜伏到患者成年之后发病。”秦恩强说,“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该疾病,容易被当作感冒而误诊,留下严重隐患。”
据了解,发热是川崎病首发症状,患儿会持续高烧,体温在38℃—39℃之间,出现眼结膜充血、口唇干燥发红、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手心或脚心红肿等症状。和感冒症状颇为相似。但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是发烧、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表现,而是对心脏等内在脏器的危害。部分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引起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
“因此,一旦孩子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不退或有上述症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感冒,随便吃药了事,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诊治。”秦恩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