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悲情母亲”疗伤
佘宗明
http://news.qm120.com2013-04-22 13:22:38 来源:全民健康网
汶川地震中失去儿子,雅安地震中又失女儿。两次震灾分别夺走了“悲情母亲”儿子和女儿的生命,这对她带来的心理创伤是灾难性的。让她重燃对生活的希望,需要对症的心理治疗与关怀。
废墟弥望,刺痛人心;灾情严重,令人揪心。虽说震在芦山,却痛在每个人身上。而有些个体的悲怆遭遇,令人难以忘却:比如,雅安“悲情母亲”陆静康(音),在汶川地震中不幸丧子后,又在这次地震中痛失女儿。
痛失骨肉,其悲孰甚?不幸的是,丧亲之惨痛,“悲情母亲”遭遇了两次。“老天对我太凶了”,在失去女儿后,她的控诉中,满是悲恸。
对一个母亲而言,这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爱犊情深,是父母情感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两次地震,却让其子女尽失,这令人几近窒息的苦痛,太过沉重。
抚慰“悲情母亲”们的心伤,重燃其对生活的希望,需要对症的心理治疗与关怀。对她们进行必要的危机预防和心理干预,构筑爱和归属感的氛围,并于物质上为其兜底,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家园”重建,不可或缺。而这,也需要人文关怀的细节践履某种程度上,灾区重建,也必然伴随着心灵救济的过程。
让无力者有力,需要社会的关怀输送。也只有关心个体的心灵“图谱”,修复个体尊严的缺口,才能拓宽社会的人文厚度。
在微博上,“悲情母亲”的遭遇,让网民生出切肤之痛:可怜天下父母心,该怎么承受这猝不及防的伤痛?常言道:“子女是父母手中的风筝,飞得再远,也有根线牵绊”,而无情的地震,几乎摧毁了一个母亲活下去的动力与希望。
“悲情母亲”,是灾区之痛的一道剪影。这场地震,带来的个体劫难不容小觑。
的确,有些温情的瞬间,冲淡了灾难的残酷底色,如芦山19岁小伙王皎雄,在地震时,不顾房子在摇晃,冲进屋中徒手刨出母亲;在芦山县医院,因伤员爆满,没有座位,一儿子抱着受伤的父亲等待治疗,一抱就是一个多钟头……这为救灾提供了温润的情感支点。
可以想象,震灾夺走亲人,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是灾难性的。接下来,政府和民间救援机构还是要提供针对性救济,让悲情母亲们,尽快从痛苦中抽离,走出地震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