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模式”能否成为医保范本?是否乌托邦?
http://news.qm120.com2009-07-23 10:49:57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
张璐
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当口,陕北偏远小县—神木所进行的“全民免费医疗”改革,恰与新医改“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目标暗合。抛开围绕“神木模式”的各种喧嚣和非议,这一改革毕竟为当地城乡民众带来了福利上的增量,因此,我们应对其抱以谨慎支持的态度。
但若将神木作为医改样本加以审视,那么对这场免费医疗的盛宴则需给予更加理性的评判。事实上,关于“神木财政能够支撑多久”的担忧,笔者以为倒并非问题的关键,其背后隐含的核心问题是对改革路径的选择。
进入新世纪,“让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实施各项惠民政策的指引和目标。由于对全能政府的惯性迷恋,在许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贯穿着一个隐秘的逻辑:以政府为主导,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强大的财政为依托,向弱势人群输送利益。神木“全民免费医疗”改革便是这一思路的现实演绎。
若将神木的医疗补贴标准—人均补贴400元左右—在全国推而广之,那么单此一项,各级财政每年就要支出5000多亿元,这可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即使可以完成,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医改思路也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面对政府送到嘴边的“唐僧肉”,医生和患者都存在过度占用财政补贴的倾向,这种合谋必然带来逆向选择。虽然神木医改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但“免费医疗”实施3个多月后,依旧出现了住院费用激增,医院病床爆满的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免费医疗定点医院”的出现已经破坏了当地医疗机构的竞争生态,失去了竞争的环境,医疗补贴标准的提高是否必然带来百姓医疗服务的改善,这大可存疑。
很显然,单凭雄厚的财政外加“乌托邦式”的梦想,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倘若神木医改能够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效应,激活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划清公益与市场的界限,为民众供应高效的医疗服务。那么,它获得的将不仅是道义上的应和,而是理性的激赏。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三农问题观察员
神木模式,县域经济难承其重
王晓林
“神木模式”之争将这个西部小县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凡制度设计之事须以掌握资源为前提,否则任何纵横捭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有人动辄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工具批评神木模式不合经济规律。
其实对照《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实施办法(试行)》原文,我们可以发现神木模式不过是县级政府对自2002年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其授权范围内的轻微改进。依陕西目前新农合的每人100元资金来源划分,中央、省、市、县、个人各自承担的比例为40:24:12:12:20。简而言之,神木的与众不同之处,只不过是将本应自己支付的12元放大了数倍,承担了额外的份额而已。
那么,此种方式可否供其他县借鉴?严格地讲,对于绝大多数县而言,神木模式无法复制。原因极其简单,中国绝大多数的县级财政无此能力。
依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财政总收入的近六成归中央,而留在地方的四成中,省、市再拿去分配,到县级已所剩无己,这也是一直在推进的省管县财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县级财政的自给率已从1993年分税制改革前的0.9降至目前的0.5左右,全国大多数县财政自给都无法满足,即便是号称陕西县域经济第一县的神木,直到2008年时仍是省级贫困县,需要省级财政补贴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