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专题 >> 医改 >> 正文

双向转诊效果不大,困惑不少

http://news.qm120.com2009-11-19 10:12:57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医改

   10月12日,太原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置身拥挤而躁动的挂号“长龙”之外,76岁的樊秀林老人颇显从容。手持太原市杏花岭区大北门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具的转诊单,樊大娘径直来到心内科,看病、开药用时不足半小时。

   如今,“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在我省正成为现实。然而,像樊大娘这样享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看病的却仍是少数。据统计,2008年省城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患者仅为1636人次,不及一家三甲医院年门诊量的1/10。

   医改良方遇尴尬

   首诊患者很少来社区,康复病人不愿回社区

   2005年底,我省在太原市迎泽区、杏花岭区首开双向转诊试点。各公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由社区上转的病人可免收挂号费,直接到相关科室就诊。截至今年7月,全省已有65家公立医院与38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

   “居民首诊到社区,遇疑难大病转至大医院,在大医院确诊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康复再转回社区。这样的就医模式能合理分流病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无疑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10月22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大北门东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赵国起细数着双向转诊的好处:居民能就近便捷就医,省钱又省事,大医院也可缓减门诊压力,集中精力攻克疑难病症。

   然而,这样的好处似乎并未被广大居民认可。太原市中心医院社区培训指导中心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目前,尽管太原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已基本形成,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并不高。居民患常见病、小病时,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仅为33.1%。2005年~2008年上半年,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数及转诊比例均偏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率逐年下降,上转人数远大于下转人数。

   “现在,首诊患者很少来社区,康复病人又不愿回社区。”提起自己的工作现状,太原市杏花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常荣颇感无奈:“中心配有多项常用设备和20复床,有6名全科医生,其中3名是副主任医师,还有1名山西中医学院长期派驻的硕士研究生,可居民们不买账,总把这儿当成小诊所,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百姓为啥不领情

   怕社区卫生站误事,嫌转诊麻烦又省不了多少钱

   10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北社区卫生服务站。偌大的治疗室里,除了8张病床和一个氧气瓶,再没什么像样的设备。两位患者或坐或躺地打着吊瓶,整个卫生站显得冷冷清清。

   患者常先生说:“从我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步行也就五六分钟,可站里连心电图机这样基本的检查设备都没有,只能量量血压,听听心跳,测个血糖。真要有个啥病,还得再返到大医院,看一次病折腾成两次了,麻烦不说,还误事。”

   81岁的杨春起老人态度更明朗:“没听说社区可以转诊,我也不需要这儿给转。拿着医保卡,我上哪个大医院看都行,老年人挂号才1元钱,这儿给我转的医院我还不一定愿意去。”

   谈及双向转诊带来的实惠,居民刘女士颇不以为然:“从社区向大医院转诊,免的只是普通挂号费,要想找专家,还得重新挂专家号。从大医院往下转诊也不方便,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开通医保,看了病费用没法报销,有的虽然是医保定点单位,可转回来还得再交800元‘门槛费’,况且医保报销比例在社区和在大医院一样,没觉得有啥优惠。”

   “现在康复回社区还达不到。”望着角落里仅有的一件简易器械,该站负责人王广民说:“没有器械和设施,病人康复就成了一句空话,自然也不会有人往回转。”

   对此,一位专家表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条件和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其医疗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多数社区全科医生是原企业医院、街道办医院的医务人员转岗培训后从业的,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还有待检验。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
医改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简称。备受关注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经4月6日新华社发布。新医改共分六个部分,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