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孩子到校就胃疼 怕上学心理引发“胃病”
http://news.qm120.com2009-08-03 17:27:41 来源:全民健康网
(2)兼有神经、内分泌双重功能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随着医学的进展,人们发现体内的某些神经细胞本身就具有内分泌功能,这种“神经内分泌细胞”,有神经细胞的功能,但又具有分泌的特征, 这些细胞的一端(传入端)与其他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会将神经冲动传递至细胞体;另一端(传出端)往往与血管紧密接触,形成神经血管器官。它们的分泌物不像神经递质那样进入突触间隙,而是进入血液循环,以经典的激素方式影响着远处的器官。
这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分为两组,一组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组分布于周围器官中。在胃、肠、胰等消化器官上就有此类细胞。
也就是说,胃神经细胞在接受到大脑传来的“情绪刺激”的指令后,会立刻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双重反应,立刻引起胃肠蠕动的变化、消化液分泌的变化,而产生胃疼、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
欣赏诗画治好了胃病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因此有了胃病,重 “调节情绪”。
宋代有个文学家叫秦官,一次他得了胃病,情绪很不好,他有一个朋友,拿着王维的画来给他看,说:“你天天看这幅画,胃病肯定会好!”他觉得很奇怪,看画还能治好病?但朋友的面子不好驳,就每天躺在床上看那幅画,看到画中山清水秀的美景,画上题的优美的诗词,心情变得非常好,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过了一段时间,胃病果然好了。
为什么秦官欣赏王维的诗画,治好了胃病?这要说到中医的理论。中医将人的情绪、精神功能归属于肝,例如郁闷、烦躁等症状就属于肝气郁结。“六腑以通降为顺”,如果“肝郁气滞”、“肝气横逆”,阻隔胃之顺降,进一步影响胃肠蠕动时,就称为“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致使“胃气壅滞”了,这样,轻者胃胀,重者胃痛;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气郁化火,则烧心泛酸;日久气滞血瘀伤络,甚则出现胃出血。所以历代名医都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所病之所”。
秦官天天欣赏诗画,情绪好了,肝气舒畅,不侵犯胃了,胃病自然就好了。
而中医药治疗胃病,更有其优势。通过中医的“疏肝和胃”等“心身”性治疗,不仅可明显改善消化道症状,而且,由于中医有整体辨证施治的特点,因此,对急躁易怒、失眠、忧郁等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胃不适”是患了抑郁症
有一位病人,自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而且求医无门。
他是位年近四十,在某外资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三个月前,他经常感觉没有食欲,饭后腹中胀气,还经常出现腹泻。起初,以为是一般的胃肠问题或消化不良,随便吃了些助消化的药物,但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并出现消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