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蜱虫病”需广为设防
郑灵巧
http://news.qm120.com2011-06-23 11:09:41 来源:全民健康网
近期在北京市昌平区居民小区发现蜱虫一事,再度引起公众对蜱传疾病的关注。目前,正值蜱虫生长繁殖季节,我国蜱传疾病发病现状如何?其患病区域分布在哪里?在城市社区有风险吗?针对群众最为关切的一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疾控应急办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殷文武研究员。
今年5省确认300多病例
蜱虫叮咬传病,自古有之。目前,人们所惧怕的是2010年新发现的与蜱虫叮咬相关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该病毒已经中国CDC研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并命名该新发传染病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有一定的病死率。
据殷文武介绍,2009年~2010年,该新发传染病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都有发现。病例发病集中在4月~7月,高峰月份为6月。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
殷文武说,今年以来,我国已有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报告“蜱虫病”确诊病例。截至6月16日,全国共报告发病310人,死亡十余人。在今年所报告的病例中, 40岁以上病例约占报告病例的90%,以农村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与2009年~2010年相比,今年报告的“蜱虫病”病例分布地区有所扩大,目前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报告发病数正处在上升阶段。
城区感染风险较小
殷文武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宿主动物、传播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等仍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能为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自然宿主有待确定,蜱为其传播媒介,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规律、叮咬人的机会决定了该病的分布范围、季节分布和感染的风险,人群普遍对该病易感,极少见人传人现象,急性期病人血液有传染性。该病的基本流行特征是,呈地方性流行,呈高度散发状态,春、夏季明显高发。
目前已分离到该病毒的长角血蜱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中国CDC专家评估认为,位于该类环境的农村及城镇周边的居民,以及进入该环境的其他人员存在感染风险。而在城市中心社区,感染风险很小。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急性起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施治。由此,使得预防工作更为重要。
殷文武介绍,针对该新发传染病,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已经研制了核酸检测方法、血清学诊断方法和病毒分离培养方法等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并面向全国疾控系统开展了防控技术培训。各地正广泛开展病例监测工作、疫情调查和群众宣传教育工作。
殷文武告诉记者,已经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长角血蜱为侵人蜱种,三宿主蜱,是河南、湖北疫情发生地的优势蜱种,寄生于牛、马、羊、猪、犬等家畜。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除新疆、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外,其他省、区、市都有分布。该蜱一年能完成一个世代,活动期比较长,在华北地区,成虫4月~7月活动, 5月上旬最多,6月下旬为盛期;若虫4月~9月活动;幼虫8~9月活动,9月上旬最多;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其季节消长可因地理分布和气象因素而有所变化。
殷文武说,全世界蜱类已知有1000多种,我国已知120种,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蜱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尚不确定其他蜱种可否携带或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
警惕家畜宠物寄生蜱咬人
调查发现,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绵羊、山羊、野兔、刺猬等。家畜野外觅食、宠物(狗)野外嬉戏均可将蜱带回人居环境,增加蜱叮咬人的机会。
殷文武提示,蜱叮咬可能传播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内的许多疾病,一定要重视避免被蜱叮咬,特别是对疫区的蜱传疾病要保持警惕。
殷文武说,如果不慎被蜱叮咬,切忌恐慌。因为有蜱分布的地方,不一定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区。就像蚊子叮咬可以传播疟疾,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不是疟疾流行区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