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海鲜致创伤弧菌感染会夺命
郑灵巧
http://news.qm120.com2012-11-01 11:34:21 来源:全民健康网
连日来,众媒体纷纷报道台湾一名女子因创伤弧菌感染致死的消息,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据报道,该女子不慎被活虾刺伤小腿,感染了该病菌,截肢后仍不治身亡。创伤弧菌是怎样一种病菌?其感染发病死亡是否为偶然?普通人群健康会受到其威胁吗?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腹泻病室副主任梁未丽研究员。
多国沿海地区都有小流行
梁未丽介绍,创伤弧菌为弧菌科弧菌属,是一种有荚膜的具有独特致毒因子的革兰阴性嗜盐弧菌,呈杆状。其致病物质包括荚膜多糖、溶血素以及多种酶等,既能感染水生动物,也可使人类致病。该病菌自然存在于近海和海湾的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海水温度超过20℃持续2周以上,即可有大量创伤弧菌繁殖。
大量研究表明,海水及牡蛎等贝壳类动物是创伤弧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媒介。创伤弧菌感染,可通过肢体破损创口或被海鲜刺伤肢体后接触海水发生,也可通过生吃牡蛎等海鲜,经胃肠道黏膜感染。
梁未丽说,创伤弧菌感染疾病在许多国家沿海地区都有小范围流行。在美国,创伤弧菌为海产品消费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由此引起的原发性败血症为20例~50例,多发生于慢性肝病患者生食污染牡蛎之后;日本每年创伤弧菌败血症病例为400多例;我国台湾地区1996年~2000年每年创伤弧菌感染人数为13名~26名。我国大陆地区1991年报道首例创伤弧菌引起的原发性败血症,温州市1998年5月~2002年8月收治创伤弧菌败血症12例,仅1人存活。由于创伤弧菌感染并非法定报告疾病,我国人群该病详细发病例数尚不清楚。
易感人群致病致死风险高
临床资料显示,创伤弧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原发性败血症、下肢创伤感染和急性胃肠炎,患者可出现大疱性皮肤损害、皮肤淤斑坏死、蜂窝组织炎等,同时伴高热、低血压。患者一般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最终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少数病例表现有肺炎和自发性腹膜炎。
梁未丽指出,创伤弧菌感染疾病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例如,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的原发性败血症,患者常在一两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60%以上。但创伤弧菌感染致病后果,对于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具有明显的差异。
梁未丽告诉记者,创伤弧菌易感人群包括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慢性肝脏病患者,以及血友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肾衰、消化性溃疡患者,滥用甾体类激素、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资料表明,既往身体健康的人也有创伤弧菌感染发生。但与健康人群相比,上述易感人群感染创伤弧菌的危险性和死亡率要大得多。
预防感染要牢记“两个切忌”
对于创伤弧菌感染该如何预防?梁未丽说,创伤弧菌是海洋环境中自然生长的微生物菌丛,经常能从墨西哥湾、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岸地区可食的牡蛎中分离出。有研究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零售的海产品,以及不同地区的贝类,都有一定的创伤弧菌检出率。
梁未丽提示,要高度重视对创伤弧菌感染的预防。除了有皮肤创口接触海水的患者外,临床上报告的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大多有喜食生贝壳类海产品习惯。因此需要注意,切忌在有皮肤创口时接触海水,切忌生吃各类海鲜。在海水环境游泳、清洗与加工处理海产品时,也都要有预防创伤弧菌感染的意识,小心避免皮肤破损。肝硬化、器官移植、血液病、肾病等有高度危险因素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这些感染风险。
梁未丽还提示,对近来生吃过海鲜、出现皮肤损害或败血症的患者,临床医师要高度警惕其感染创伤弧菌的可能,积极予以评估和治疗。早期强有力的抗菌药物治疗、必要的清创和截肢,可提高创伤弧菌感染疾病患者的生存率。
据悉,近年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已将常见的致病性弧菌纳入系统监测,创伤弧菌正在进入该监测系列中。目前,该所已经建立并储备创伤弧菌检测方法、培养技术,对疑似病例也已具备快速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