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 四川省卫生事业成就巨大
http://news.qm120.com2009-09-19 11:38:56 来源:全民健康网
9月18日,在“辉煌60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通报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省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沈骥厅长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卫生事业在党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指引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全省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取得了长足进步。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悉,截止到2008年底,四川省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医学科研和教育能力日渐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省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卫生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重大疾病防控得到有效遏制;卫生监督执法不断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大力发展;卫生科技教育开创崭新局面;药品集中上网采购成效显著;抗击“5.12”汶川大地震取得重大胜利。
沈骥厅长认为,四川卫生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显著的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离不开全省卫生战线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新医改措施,推动全省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可及、连续的医疗卫生保障。
四川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3.3岁
截至2008年底,我省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医学科研和教育能力日渐增强。在昨日召开的“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骥通报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
人均寿命由35岁增到73.3岁
6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2005年提高到73.3岁;婴儿死亡率,新中国成立初为200%。,2008年下降到12.6%。;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成立初为15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51.5 /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绩瞩目。
全省现有卫生机构20722个
1949年,四川、西康两省仅有医疗卫生机构195个,卫生人员2719名,平均每千人0.047名卫生人员;病床1972张,平均每千人0.034张。2008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20722个,其中乡镇卫生院4803个,床位数达到24.38万张,平均每千人2.74张,卫生人员总数40.04万人,平均每千人有医生1.56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37万人。遍及城乡、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
194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高达20000/10万,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危害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通过采取多项综合性防治措施,我省的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低至241.09/10万。传染病疫情报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工填写报告发展为网络直报,报告病种从15种增加到38种,报告的平均时间从7.6天缩短到12小时内。实现了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鼠疫、霍乱、流脑、乙脑、伤寒、菌痢、出血热、钩体病、麻风病、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计划免疫工作不断扩大和发展,连续四年卡介苗、脊灰、白百破、麻疹、乙肝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14种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成功处置石渠县发生的人间肺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猪链球菌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等重大疫情。
三级医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2004—2008年,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29.47亿余元,用于86个县医院、133个妇幼保健院和4782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为4300余所乡镇卫生院和59个妇幼保健院补充了基本医疗设备。我省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2003年,我省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6644.01万农业人口,共有6168.98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35%。6年来,共有7431.74万人次的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65.59亿元。至此,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六位一体
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建立57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部分地区开展收支两条线、基本用药“零加价”、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医疗救助人群的“首诊制”等试点工作,取得了有益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中医药机构和人数全国第一
截至2008年,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机构达208所,病床21874张,中医药从业人员达13万人,机构和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西部重点学科、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达130多个,先后获得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励504项,其中国家及部(局)级33项。全省有70人获国家级名老中医称号,有省级名中医209人。我省郭子光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局联合评为“国家级中医大师”。
抗击地震 大灾之后无大疫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多方共同支持下,我省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取得成效。共收治伤员33.6万人次,完成医疗康复6318人,开展医学心理干预近25万人次。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伤员10015名,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非战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伤员转移救治。18个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与前三年同期相比稳中有降,报告病例数下降42.87%,死亡数下降32.98%,未发生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民族地区全面实施新农合
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从卫生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使民族地区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00年以来,中央和省对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进行专项投入,加上地方配套,总投资达到5.54亿元,主要用于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装备。
从2005年起,在凉山州的金阳、甘孜州的泸定、阿坝州的汶川三个县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民族地区已经全面实施,实现了覆盖农业人口730.20万人,参合人口达654.81万人,参合率为89.68%。此项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全面实施,使广大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成都日报记者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