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种药品,2900家药企,年度“阳光采购”中小企叹难见
http://news.qm120.com2009-12-24 09:50:01 来源:全民健康网
从四月份开始的药品阳光采购,到年底已经进入了尾声,入网药品终于进入系统。
这项立志于惠民的工程,从2007年操作以来风雨不断,2009年依然如此,在“海选”的过程中,依然为一些中小药企积下了哀怨。参与招投标的4万余个品规的药品,并未能全部如愿地进入国有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采购系统。
“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营业收入和企业发展。辛辛苦苦开发的‘新药’,眼睁睁地不能上市销售。”某药企销售经理张俭(化名)手里拿着一大叠的药品名单说。一旦挂网投标不成,药品无法市场化,将造成巨大浪费。
广东药品“阳光采购”总额超250亿
据数据统计,2009年度,参与广东医药阳光采购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共有2900多家,报名药品品规数约41000个。
广东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创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模式,并实行挂网限价、竞价办法,成效显著,然而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争吵的声音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事实上,广东2009年的医药招标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扩展了药企进入的份额和广度———参与采购的医院数量上升,以县级以上医院为主的采购主体,今年第一次扩展到全省所有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参与的医疗机构总数增加到两三千家,采购总额也增加了30亿元左右,达到250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药招投标是众多药企能够获得一份年度稳定订单的重要渠道。“我们使出浑身解数进入采购系统,之后把精力放到OTC药品的营销上。”张俭说。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获得的一份药品销售额前200名的名单中,在销售金额一栏中,可以看出国营医院采购额在药企的总销售额所占比重很大。如药品编码为11000XXA的一家合资药企的瑞士产处方药,销售金额近600万元,而这家药企进入销售前50名的就有5个单品药物,总销售额达两千余万元。在销售额前几名的国内几家药企中,单个品种的药品销售,也达到500余万元。
“我们承认这些药物的确是优质药物,但也给我们很多诱惑,几百亿的盘子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使用的过程中就是撒胡椒面,我们也能感受到美好的味道。”一家年销售额只有5亿元左右的药品制造商告诉记者。
令人不解的是,药品销售额前200名中中标价与正常价格竟是天壤之别,中标价高出五六倍的现象比比皆是,同类型药品差距竟可以达到数十倍之多。
数据显示,国内药品的平均降幅在40%,外资药品降幅仅5%左右。降价的主要靶标,还是落在国内医药产业上。据统计,在销售数量上进口合资药虽然仅占15.2%,但利润却占整个医药行业利润的34%.
“抗议”与解释
据了解,广东2009年医药招投标的确扼杀了一批低价药产品,投标成功的药品品质有所提高。然而,依然有一些在2009年被国家批准的新药没有入围。
药企抱怨的不仅仅是投标价格,一些药企采取狸猫换太子的手法:比如,某种注射液仅仅是加配了一种预充式的配置,就摇身一变,价格大涨。以倍数翻番,进入采购系统。在2008年,这种做法也有迹可寻:北京某药厂生产的复方甘草酸胶囊1.4元/粒,仅仅从片剂改为胶囊,价格就比原装进口的日本品种还贵,进口药为1.26元/片。
基于“招”、“投”之间的矛盾,2009年11月11日,阳光采购工程负责官员和药企进行了一次坦率的沟通。尽管一些药企坚持说“这是我们去吵架。”面对广东医药招标负责机构官员的解释,一些药企认为,专家组在短短的数分钟里,对一些“知名度不高、质量好的新药”,实行“秒杀”,画下生死线感到不公。“我们为了进入系统,已经将价格压得很低,但专家毫不犹豫再砍10%,我们只有放弃竞标。”一个来自中原地区的药企负责人对记者说。
药企认为,采购中心指定专家建议价格太低严重损害了生产商的利益;但阳光采购负责机构认为,专家组在进行议价时已完全依照公平公正的合法程序,而且认为这个定价代表了更多市民群众的利益。
11月9日公示招投标信息表明,除一部分新药外,多达1207种药品的价格都有所下降。对此,官方的解释是数万个药品批件,专家们的确不可能都了解,“但专家给出的专家建议价格甚至已低于生产经营的成本。”
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大型医药巨头也需要发言,据了解,云南白药申请上调价格的就有7个产品,在他们提供的文字资料上这样写着:“在11月9日公示的人机对话信息中,专家给予的建议价格过低,鉴于我公司当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确实难以接受专家的建议价格”,事实上,同样的纠纷也已经在2008年7月28日发生过,当时就有药企集体“抗议”阳光采购。
据了解,某药企的盐酸氨溴索缓释胶囊,第一次人机对话专家建议价0.8元,第二次建议价则为2元。某种药物人机第一次对话定价0.8元,在企业自辩和申请后的第三天,该药在人机二次对话中,被确认为2元。
“这的确令人奇怪,不论是0.8元或者是2元,只要给我一个合适的理由我都接受结果,我们更需要的是透明,目前预审价格不公开,即使给2元的挂网价格,我们也并不感到喜悦。”一位已经获得了实惠的药企老总如是说。
据药企反映,由于挂网药品众多,在60分钟之内就有几十个产品被专家组审议。“一些新药也在这种急就章中被糊里糊涂地撂下马来。”
药企和项目主导方的摩擦持续
据了解,我国相关机构在2009年只批准了8个一类新药,二类新药是空白,各种类别合计,2009年共批准新药一百余个。
在此次参标的2万多个品规里,最后入网一万多个品规,在记者看到的挂网产品销售额前200名药品名单中,前50名产品,一半是国外产品,其生产商大部分都是财大气粗的国际巨头药企。
广东医药阳光采购工程在全国首发以来,对虚胖药价的遏制、甄选优良药进入采购系统,促进药企自我创新上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个庞大的工程里,数年间一直出现的药企和项目主导方的摩擦正在昭示医药招投标工程尚有改进的空间。
业内专家的反对意见认为,中小企业的药品挂网被阻未必是好事,“同样的药品药效,低价和高价共同入网,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选择的问题。比如:是用72元一粒的药给患者,还是用10元一粒同样药效的药给患者呢?”
数据
2008年
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报名企业和产品均比2007年略有减少,其中报名药品品规47000多个,比往年减少5000多个。
2008年共有2848家药品生产企业成功报名,比往年减少了239家。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占总报名企业的94.87%,进口药品总代理企业则有146家。
2009年
数据显示,阳光采购半年,共有约41000个药品品规进行了网上报名;最终入围的品规有29300多个,占报价品规总数的75%,平均总降价率约为20%,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东省卫生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报名参加采购的药品生产企业共有2900多家,总体情况与去年持平。
本报记者 江华 实习生 范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