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血荒似成顽症 专家:需充分调动行政资源
http://news.qm120.com2010-11-01 10:30:59 来源:全民健康网
至此,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起来。
“实际上,在献血法立法调研时,就有人提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无偿献血,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搞不好会出现‘血荒’。故而,在献血法第六条加了这样一条规定‘对献血者,发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但何为‘适当’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余成普说,“在现实中,很多献血者已经‘超越’了这个‘适当**’的规定,只接受献血时的小纪念品,实现了较为理想状态的无偿,献血也不再是行政的强制,而是公民的自愿行为。从中国无偿献血制度的实践来看,并没有带来人们所顾虑的普遍的经常性的‘血荒’。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现象是:季节性‘血荒’,即每年的暑假和寒假出现的严重血液短缺,在大多数城市年复一年地发生,严重影响了输血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顽症。”
“实际上,这都是表面上的原因,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制度。”上述不愿具名的医生对记者说。
对此,余成普也认为,完全基于自愿原则的无偿献血制度在血液供应方面天然便存在某种缺陷,使得‘血荒’像个定时一般暗中潜伏。
同时,长期研究献血问题的专家邵淑滨同样认为,目前采血制度最大的问题是“靠天吃饭”,这样的采血机制非常脆弱。
在献血淡季,通过行政力量将宣传动员的任务以政府的名义分解到各个区县,既减轻了血液中心的宣传任务,也扩大了血液采集的范围
据了解,在无偿献血制度得到广泛建立之后,各地的差异随之显现出来。
“为什么有些城市实现了全年无‘血荒’,而有些地方频频遭遇‘血荒’顽症?事实上,那些克服了‘血荒’的区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顺利,也是逐步发展起来。”余成普说。
据介绍,余成普之所以选择中南某市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作为省会城市,在2007年,该市全面取消指令性计划,走向100%自愿献血。2007年总采血量达15.5万单位(31.1吨),自愿献血达9.4万人次,比2006年分别增加4.2万单位(8.4吨)和2.4万人次,没有发生血液质量安全事故,是一个在无偿献血制度下的成功样本,其发展历程值得目前更多的城市参考和借鉴。
据了解,在准备实施无偿献血制度时期,这座被考察城市的压力也非常大。当地一位主管负责人介绍说:“2004年,该市还实行献血,库存量只有600袋血,目前我们的库存是6000袋。2004年的时候需求量也少,还有个体卖血的。现在,我们取缔了个体(卖血)。每天平均还要供给容积300毫升的400袋血液,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