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正文

家庭医生进家门为何冷热不均

闫 龑

http://news.qm120.com2011-07-27 11:16:17 来源:全民健康网

  “我早就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了,不出小区就能看病,多方便啊。”不久前的一天,当记者问起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家住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小区的关淑兰大妈爽快地说。

  从今年3月北京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以来,像关大妈这样的签约居民,在北京已经有50余万人。尽管对于全北京市的1900万人口来说,这个数目还不大,但已经为撬动百姓就医模式转变提供了一个支点。

  “不少老头老太都是他的‘粉丝’”

  促使关大妈签约的原因并不复杂。“大医院的医生忙,顾不上和你说话。在社区不仅能跟大夫聊聊天,还能咨询一些慢病的防治知识。”关大妈告诉记者,她老伴儿患冠心病17年了,全靠社区的安景发大夫照料,“他经常家访,小区里不少老头老太都是他的‘粉丝’。”

  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马佳说,尽管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夹在两个三级医院之间,但一天的门诊量多时能达百余人,少时也有50人左右。包括安大夫在内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已经签约了7000多位居民,工作量比以前大多了。“除了门诊、随访、健康教育,医生护士早上还带居民做操、练八段锦,下午给居民上膳食营养课,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记者在丰台区大红门社区、西城区月坛社区了解到,和海运仓社区类似,这两个社区也有很多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拥趸。

  目前只能有选择地签约

  海淀区黄庄小区集中居住着一批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因子女大多在国外,这些人中很多成为空巢老人。“特别希望在我生病时能有人可以依靠,哪怕就是咨询一下都踏实。”住在小区内的一位老教授说。但目前身体不舒服时,他还是去三级医院求助,还没感受到家庭医生式的服务。记者询问了小区一些居民,不少人也都说还没有签约。

  北京市卫生局一位负责人说,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社区医生人员队伍“先天不足”,这就决定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只能有选择地签约。比如,首先照顾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一些肾透析患者或急危重症的病人只能转诊或提供咨询。”

  这位负责人说,没有签约的另一个因素是居民对社区医生不认可、不了解。不少城市居民有疑惑:“家庭医生到底是看什么病的?听上去从头到脚的疾病都能看,会不会样样都懂、样样不精?”

  一位远郊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则跟记者抱怨:“别说签约了,就是到村里举办健康大讲堂,不发一块肥皂或者一袋洗衣粉,都没人来听。有些村民患有高血压也不当回事。”门头沟区永定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筹资金,印制了一批写有“家庭医生服务”的T恤衫,“为了给做好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做铺垫。”该中心主任李桂芝说,永定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有5.8万人,目前已跟98户家庭、258人签了约。“对我们在岗的54位社区医生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瓶颈还是人员少待遇低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管是位居城市核心区还是远郊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进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社区服务人员少、待遇低。

  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圣千说,尽管该中心聘用了22名乡村医生做补充,“但最小的社区站只有一名医生,而农村地广人稀,为了签约几个村民,社区医生得跑半天,很难完成那么多项的服务内容。”

  李桂芝说,永定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84个编制,现在还有30个空缺。“招不到人,现在我们社区医生的年均收入5.1万元,跟二、三级医院没法比,跟其他行业比也算低水平。”一位社区医生告诉记者,一名中级以上职称、工作了7年的主治医师,在社区医院每月的工资也就3000多元,而那些刚刚分到社区医院工作的硕士生每月则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

  为此,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提出两条出路。一是提高专科医师培训的门槛,让更多的人选择全科医学这个专业。二是解决医生的身份问题。“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其实是鼓励医生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医生可以名正言顺地到社区执业或开诊所。”据悉,北京卫生局正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适当提高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待遇,并研究如何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经费的项目和标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