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云南省19家县级医院
钱蓓 余飞
http://news.qm120.com2011-08-08 11:01:10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一封感谢信,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出发,赶了10多天路,走过2000多公里旅途,于7月中旬抵达上海市市长的案头。佤族姑娘石蕊讲述了上海十院援滇医疗专家为她母亲实施手术的来龙去脉。
“敬爱的韩市长,您好!我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位普通居民,此刻我们全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感谢上海医疗队的医生们,是你们救了我的母亲……让一个面临瘫痪的患者有了重新站立起来的喜悦。”
逆着信件行走的方向,记者日前走访了故事发生的地方。
一个长在特殊位置的肿瘤
双江县全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2165平方公里土地上聚居着23个少数民族,人口16.5万。县域内比较好的医疗服务集中在双江县人民医院,石蕊的母亲郭爱花就是在这里看的病。
50岁的郭爱花被腰椎病痛折磨了好几年,在云南四处求医,得到的诊断均为“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多方治疗不见好转,今年4月开始,病情逐渐加重,直至无法行走。回忆当时的心情,郭爱花说了四个字:灰心,等死。
“我的信心也几乎崩溃了。听说县人民医院常年有上海医疗队的专家坐诊,决定带着妈妈最后再试一次。”石蕊把上级医院所做的磁共振检查报告交到医疗队队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专家张立国教授手里,张立国判断这是一例胸椎管内肿瘤。
“肿瘤位置很特殊,直径两厘米的瘤体几乎占据整个椎管腔,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导致下肢瘫痪、残疾。”张立国认为病人比较好去上级医院做手术。而石蕊和她母亲坚持留在县医院,因为“家里没有钱了”。
张立国有他的顾虑:手术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但是缺少外围各项软硬件条件的保障。“医生们都知道,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是大手术,县医院软硬件条件都不理想,只储备了两个单位的备用血,这给手术创伤范围、手术时间设置了严格的限定。时间控制稍有差池,患者就会因失血过多而遭遇危险。”
一把跨越千里的手术刀
在仅有364名在职医务人员和257张开放床位的双江县,许多大病重病、疑难杂症患者有过和郭爱花一样的选择:要么砸进全部家当,到省市医院做最后一搏;要么放弃治疗,听天由命。
“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对贫困百姓的影响远大于大城市的市民。”在双江生活了3个多月的张立国观察到,出行成本和舟车劳顿,令大部分同类患者选择放弃。
于是,上海医疗队操起一把跨越千里的手术刀,一头连着十院大后方,一头连着县医院,以十院骨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组成的远程会诊专家团,在千里之外指导整个手术的进行。手术做了3个多小时,成功剥离、切除与脊髓粘连的肿瘤病灶。术后一周,病人腰痛完全缓解,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摆脱瘫痪阴影。
双江县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李会荣告诉记者,自去年4月上海十院的医疗队来到县医院,医院对这种跨越千里的手术模式已经越来越熟悉。医疗队到来之后,县医院门诊人次增长17%,住院病人人次增长20%,病床使用率提高10%。
一批手术室里的"进修生" 2010年3月,上海十院与双江县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分6批医疗队进行3年医疗支援,每批5人。"双江县医疗史上的很多个’第一’,都是在他们的手中诞生的。"李会荣说,到目前为止,3批15名医疗队员先后在腹腔镜下手术、骨折微创手术、无痛胃镜手术、膀胱镜检查、针灸治疗胃瘫等技术上填补县医院的空白。
考虑到避免对医术的"一次性消费"问题,医疗队员正从诊疗"主角"变身"技术指导",他们帮助县医院完善骨科读片、教学查房等制度,规范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骨科常见病的诊断等诊疗规程。
泌尿外科医师张海民就有自己的徒弟,谈及"帮、传、带、教",他表示,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今天看来最安全、最实用的技术,5年、10年后也许就会被否定。所以,掌握对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一份不会到期的协议"
记者了解到,目前双江县医院已经选派医务人员到上海进修学习。上海为他们解决住宿问题,并提供一定的伙食补助。李会荣说:"1年过后,希望他们能带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骨科CT三维重建扫描等技术回来。"
双江县医院希望和上海的帮扶协议"永不到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沈迎春则表示,留下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让双江县的同行们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就等于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据悉,自国家卫生部下达东西部对口支援任务伊始,上海市卫生局便与云南省卫生厅对接,从2010年开始,启动为期3年的医疗支援工作,明确由上海19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云南省19家县级医院,对云南16个州市实现了对口支援全覆盖。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卫生局委托相关机构为受援医院免费建立统一的远程医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