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心药”鱼精蛋白医院缺药 民间价格涨300倍
李妍
http://news.qm120.com2011-09-27 11:11:00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全国都紧缺,到哪儿都买不到药,别说市内的调配,就是跨省调度都拿不到药。”张兰说,他们也在等待有关部门的调配,希望能尽早解决供应危机。
9月初,在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鱼精蛋白全国紧缺的相关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此事应由国家药监局负责,卫生部只负责药品生产的审批和质量安全,价格问题由发改委管理。”
随后,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药品停产属企业的市场行为,待将该情况向有关业务单位汇报后,方可给出答复。
一时之间,鱼精蛋白面临“没人管”的窘境。
在我国,药品的管理共有四个部委参与。药品定价由发改委制定标准和监督;卫生部则拟定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的**措施;国家药监局负责药品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负责制定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方面的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则由工信部负责。
“四个部委参与管理,就会造成衔接和合作上的不畅,出了问题就没有部委能够统筹大局,为此负责,这是制度上的诟病。”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专家孙忠实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好在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9月12日,为了缓解全国鱼精蛋白紧缺的形势,国家药监局紧急召集相关制药企业开会,要求“全力保障鱼精蛋白的市场供应”。
全国只有一家厂商在生产
李阿姨了解了鱼精蛋白的基本情况后,很意外,“这种药怎么会紧缺?”
鱼精蛋白并非“高科技产品”。“它在临床上已经使用了50年,蛋白的提取工艺也并不难。”孙忠实说,“而且主要原料是海鱼,在我国从来不缺。”
另外,鱼精蛋白的售价非常低廉,并非“高价药”。“鱼精蛋白注射液的价格为一盒5支装11.18元,平均每支才两元多。大概一位病患手术中会使用4~8只,最高花费不足20元。”孙忠实说。
“既不难,又不贵,为什么还买不到呢?”李阿姨很困惑。
“就是因为太便宜了,才紧缺。”孙忠实说,由于药价过低,利润空间太小,生产厂家就没有了积极性,所以干脆停产,导致药品供不应求。
据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只有三家企业拥有生产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分别是上海医药集团旗下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第一生化”)、悦康药业集团旗下的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以及多多药业有限公司。其中,只有上海第一生化在持续生产。
上海第一生化有136项产品,鱼精蛋白对于这家药企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忠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此前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全国唯一的鱼精蛋白生产商,这次“短缺危机”和“全国轰动”都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去年,我们一共生产销售鱼精蛋白120万支,平均一个月向市场投放10万支。今年1—8月,我们只向市场投放了20万支,巨大的落差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告急。”
至于投放量减少的原因,据孙忠达介绍,多年来该公司一直向青岛一家供应商采购原料,但从去年下半年起,出于安全监管和降低成本的考虑,开始自己供应原料。另外,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对药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原料的标准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根据相关规定,经过3个月的考察期后该药才能批量生产,所以耽误了供应。不过,我们从未停止生产鱼精蛋白。”
一场轰动全国的鱼精蛋白短缺危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登场。
孙忠达坦言,仅考虑企业利润的话,生产鱼精蛋白“非常不值”。“我们每月的生产能力是1000万支,但鱼精蛋白一年的全国需求量也不过120万支,所以,在我们企业136项产品中,鱼精蛋白所占比例实在太小,而且市场还在缩小。”另外,鱼精蛋白属“限价产品”,盈利空间非常小。“如果企业只生产鱼精蛋白,肯定是要亏本的,所以要搭配别的效益好的药,才能收支平衡。”
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则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2007年拿到鱼精蛋白的生产许可后,公司一直没有生产该药品,原因有三,“一是鱼精蛋白是医保目录药品,有最高限价,利润空间太小,甚至不够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其二,鱼精蛋白的原材料是太平洋深海鱼,这种鱼的成熟期在四五月,受自然条件约束和波动的可能性非常大。三是鱼精蛋白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是非终端灭菌的无菌产品,对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很高,生产这种药非常不划算,几乎是没有利润或者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