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精蛋白短缺引廉价药消失焦虑
李红梅
http://news.qm120.com2011-09-30 11:05:07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不管低价,还是高价,所有讨论和假设,都围绕药品短缺展开。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看看,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药品短缺?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006年至2008年,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就短缺药品情况,北大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曾带队做过调查研究。他们从114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获取信息,统计发现,短缺药品有284种。然后,通过对医药公司电子网单的分析,调查组发现,只有20种药品是真正短缺,相对短缺的药品为13种,潜在短缺的药品有7种。
史录文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短缺药占比并不高。药品短缺,虽然时有发生,可是和实际常用的2000多种药品总量相比,并不具有普遍性。
这些并不普遍的短缺药品,其短缺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一些人所说的价格低吗?不尽然。
史录文从药品特点分析发现,短缺的品种主要有四种:一是市场用量不大的药物;二是一些毒副作用较大、价格低的老药;三是受生产技术水平限制的药品;四是生产工艺较特殊的药品,如生产过程需防护设施,提高了人员劳保、福利等成本,不少企业减产或停产。
分析结果表明,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药品之所以短缺,并不完全因为价格低。
对于短缺药品,如果不加认真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提高价格,很可能保护了落后药品,保护了落后企业,对医药产业不利,对群众健康不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认为,保证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需要有系统的政策性保障措施,而不仅仅只是管理价格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要用市场的手段促使政策发挥出作用。
三 问:
国家储备,可否确保无忧?
对于某些廉价药的一时短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认为,此次鱼精蛋白的短缺,是由于生产药品的原料来源发生变更,厂家储备不足,造成暂时用药紧张。
尽管如此,鱼精蛋白事件,引发人们对廉价药的关注和思考,也未尝是件坏事。“问题在于,什么是廉价药,我们还缺乏明确的定义。”胡欣认为。
据了解,对于急救的、临床必需的一些廉价药品,不少国家会有专门的政策。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界定和政策还很少。
借鉴国际经验,一家药厂负责人认为,首先,应明确廉价药物的遴选标准。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组织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医学和药学专家参与疾病治疗指南修订,确定廉价药目录。
然后,实行定点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生产廉价药的企业政策倾斜,保证这类药品的稳定生产。提倡厂家直供,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并宣传、普及推广廉价药的使用。
一般认为,在市场和一些行政手段失灵之后,国家储备是最后一道防线。史录文说:“国家对该类药的储备制度还不完善。虽然比以前有所加强,但仍然没完全到位。”
除此以外,他认为,还有几项因素也会造成廉价药的短缺。首先,我国药品管理涉及药监、发改委、人保部、工信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的政策有变化,其他部门的政策未能衔接上,就会造成暂时的短缺现象。究竟以哪个部门为主负责或协调药品的全链条管理,目前依然不清楚。
其次,我国药品种类多,企业多、小、散、乱现象仍未得到改善,现代化物流体系尚未建立,药品流通结构不合理。这些情况,导致招标配送的药品不能及时到位,造成区域性短缺。我国药品流通企业达到13000多家,但多集中在城市里,而且规模小,偏远县乡村用药常常配送不到位。
第三,药品的招标采购制度也需要完善,应在现有的招标采购制度操作中,探讨一系列方法以获得合理价格,保证药品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