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撤退”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
http://news.qm120.com2010-09-09 09:38:47 来源:全民健康网
鲁迅等近代作家被清退 是中国教育的败笔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关于鲁迅先生,笔者曾在几个月前写下《鲁迅,革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不难看出笔者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喜爱。喜欢鲁迅的人,不仅仅是笔者自己,也不是少数的人群。60后、70后、80后的很多人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犀利的文字风格,对当时环境的批判都已经深深烙印在这些人的心里。一旦提起鲁迅,这些年龄段的人都会顺口说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譬如:小学课本里的《少年闰土》,初中的小说《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高中课本的《阿Q正传》。
经过岁月的洗涤。很多中学时代的回忆已经淡忘,但关于鲁迅、老舍、冰心、朱自清等一些近代文学作家,却永远不会被这些人淡忘。在他们看来,这些文章不但琅琅上口,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也能从这些文字里感悟到人生,感悟当当时的环境。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和平,金钱物质的追求,都没有让这些人忘记。很多人在多年以后,再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回到当年的校园。这样讲,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印证了这些文字带给这些人的影响。
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什么叫有意义,什么叫没有意义。不能仅凭个人的喜好,就随口否定一个时代的精华。欧洲的文字复兴,具有代表的经典作品,已经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变故。直至今日,还是有众多的读者,还是拥有自己的意义。虽然,那个年代与今日无法相提并论,无法让这些90后,写着火星文的孩子难以理解。但,这并不是理由。一个人一旦忘记了历史,一个民族一旦忘记历史,是这个人,或是这个民族的悲哀。每个时代,都有其自己的意义。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与意义。
“为什么鲁迅先生被踢掉这么多好的文章,从小他的文章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现在突然来个大转弯,真的是对学生好吗?”这样的质问,不是一个人的呼声,是群体内心的呐喊。中国的教育本就是个不成熟的体制,如今却在教科书的内容上做手脚,真的能够完善教育体制,真的能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理解那个特定的年代吗?
根据媒体的导报,广东地区的粤教版新版语文课本新课文占了54%,做了大力度的改革。以第五册为例,在国内首次推出“走进经济”单元,充分展现广东特色,收入经济学教授王则柯的《钱》和沈杰《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等文章,被视为一大创举。
这算什么创举?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为自己脸上贴金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及其可恶的行为。不让孩子去了解历史,了解那个特定动乱的年代。而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记住这些还没有定义的东西,真的好吗?很多历史人物,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总是这样说道:我对自己的评价,不如数百年以后的人类评价更具有意义。歌颂党,歌颂祖国没有错,但不能歌颂一些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歌颂自己地区所取得的成果。
在有争议的鲁迅作品方面,广东方面则做了保留,但是将《药》换成了《祝福》。“我们认为祥林嫂更符合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这在笔者看来简直就是一句屁话。一位叫“末小瓶”的网友愤愤地表示:“为什么《药》会被踢出来?!当年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难道说如今再提人血馒头已经过时?还是不敢让祖国的花朵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一位叫“官窑没人”的网友说:“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删除了不少佳作。”这才是笔者的心声,也是众多人的心声。
中国教育之所以失败,是没有固定的格局,是没有一套正确的教育方式。某些机构不但不去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反而在课本的内容上做名堂,找理由。这是预示中国教育会走向完败。这不但是在糟蹋孩子的学业,也是在糟蹋中国文学的精华。